图为:武汉欢乐谷,游客观看民俗表演 楚天都市报记者高东起 通讯员周颜佳摄
图为:湖南湘乡舞火龙祈福 楚天都市报记者满达摄
图为:广西东兰县外嫁女子回娘家 楚天都市报记者黄士峰摄
湖南湘乡的火龙灯、山东莒县的过门笺……天南地北过大年,风俗不同,年味一样。作为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欢度春节的形式迥异,却又有共通之处。这个春节,本报四位记者带你体验不一样的过年风俗。
湖南湘乡
正月舞火龙 祈福闹新春
楚天都市报记者满达
湘乡位于湖南中部,属湘潭市管辖。在湘乡市的各农村,均有正月闹火龙灯的传统习俗,其中壶天镇的火龙灯久负盛名。
正月初四,湖南省湘乡市虞唐镇永星村下着毛毛雨,但村民们舞火龙灯的热情丝毫没有消减。入夜不久,数十人的火龙队伍敲锣打鼓、舞着火龙灯走在乡间的马路上。火龙灯所过之处,家家户户放鞭炮迎接,附近居民纷纷赶来赏灯,原本安静的小村庄变得热闹不已。
火龙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龙头和龙尾均由竹篾扎好骨架,外面蒙上红布、油纸,再用饰物装扮点缀,龙身也是由10多节竹制的灯笼组成,各灯笼之间用红布相连。火龙灯的内部均有烛台,用来安放蜡烛,点亮之后,整条火龙通体发亮,耀眼夺目。舞火龙灯的队伍出发时,前有排灯开路,龙头前面还有一人举着红布裹成的龙珠,龙灯各部位由10多名青壮年举着。每到一户人家的大门口,这家主人点燃鞭炮、礼花迎接火龙灯,大伙儿在鞭炮声中上下舞动龙灯,好似一条蜿蜒翻滚的巨龙在追逐着龙珠。巨龙戏珠的表演过后,大伙儿会举着龙灯进入主人家的堂屋,主人此时便向龙王爷祈福,祈祷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健康。
舞火龙的组织者刘新文介绍,该村正月舞火龙的习俗已传承上百年。每年腊月,从外地赶回家的部分村民就会成立火龙灯筹备小组,并由香主牵头准备工作。村民们自愿捐香钱,用于舞火龙灯的开支,筹备小组提前将火龙灯糊好。到了正月初三晚上,便开始出灯。刘新文说,以前正月舞火龙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舞火龙,还有一些曲艺表演。现在进行了精简,保留了舞火龙和祈福环节,舞火龙灯从正月初三晚上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二。
山东莒县
五彩过门笺 红火迎新年
楚天都市报记者董凤龙
莒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是日照市的一个县。莒故城为莒国、城阳国都治,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
大年三十清晨,在记者的老家,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峤山镇黄草坡村,狗叫鸡鸣,炊烟袅袅,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一大早,记者母亲就将贴对联和过门笺所用的浆糊打好,父亲把对联和过门笺按照大门、堂屋、东屋、西屋、锅屋(厨房)依次分好,交给记者和记者的外甥来贴。
春节贴对联和过门笺,是山东日照、临沂、枣庄等鲁东南一带流传已久的习俗,其中尤以莒县为盛。
“那个红色的贴东边,别和下边重了颜色。”在对待贴对联和过门笺这件事上,父亲向来一丝不苟。
花花绿绿的过门笺,是贴在门楣上的,每间屋门上方要贴12张,一行贴6张,共有“紫红黄绿粉蓝”六种颜色,上面有“福禄寿禧、竹报平安”等喜庆字样。
“我专门买的这种过门笺,机器印刷的我不喜欢。”年过七旬的父亲,思想比较传统,他每年都会去买民间手艺人裁刻出来的过门笺。
在记者小时候,集市上卖的过门笺,全是民间手艺人手工裁刻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器印刷渐渐代替了人工制作,民间手艺人裁刻的过门笺在集市上已非主流。但在父亲等老一辈人看来,印刷版虽精美,却失去了灵魂。
实际上,莒县和日照当地文化部门,也一直在加强对莒县过门笺这项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早在2008年,莒县过门笺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记者和外甥的合力下,不到两个小时,家里的对联和过门笺就贴好了。
走出家门,记者在村里看到,家家户户门前,过门笺迎风飘扬,不时有儿童在街上跑过,唱着“过门笺,过门笺,撒到地上都是钱”的民谣,稚子童声,唱出了一代代莒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疆阿克苏
一顿团圆饭 过年味道足
楚天都市报记者李月媛
阿克苏地处新疆中部,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意为“白水城”,古为中国秦汉西域三十六国的姑墨、温宿两国属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龟兹文化和多浪文化的发源地。
一个有故乡美食记忆的人是幸福的。在阿克苏过年,最期盼的就是那顿特殊的团圆饭——吃馕坑肉。
大年初二,记者与家人相约来到当地一家农家乐,挑选2只10个月左右的羔羊,宰杀剥皮切块。羊肉蘸上碱盐水、裹上蛋清,用半米长的红柳枝串好,放进馕坑内,暗火慢烤。等到家人来齐的时候,羊肉也烤好了,颜色金黄油亮、香气扑鼻,咬一口无比鲜嫩、肉香四溢。每一串有四五块肉,每一块都有10厘米长左右,骨肉相连,鲜有单纯的肉块,迫不及待吃下一串肉,就有了一点吃饱的感觉。
大快朵颐的时候,好客的老板又端上了清炖羊头和碎肉抓饭。炖羊肉没啥讲究,只放了戈壁的碱盐,尽可能保留了原汁原味。抓起了一大块羊腿骨,炖出的羊肉软绵又不失嚼劲,入口还有一丝清甜,没有任何膻味。
享用完丰盛的美食,热情洋溢的音乐响起,老板邀请大家离座,慢旋轻拂跳起舞来。
一家人在欢歌载舞中畅聊着。大叔率先离席,拉着每个人一起跳舞;表弟李思源在南京读大二,席间向大家展示着大学期间学习剑道的成果;表姐的双胞胎儿子今年2岁多,哥俩成为席间的活宝……家人们从天南地北聚在一起,这才是过年应该有的味道。
广西东兰
百凤齐归巢 壮乡乐开花
楚天都市报记者黄士峰
广西东兰县,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它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四乡”(长寿之乡、将军之乡、铜鼓之乡、板栗之乡)的美称。
东兰县武篆镇色故村,是当地文明示范村,为喜迎外嫁女集体回家拜年,正月初四这天,该村同茶屯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上午10时,全屯男女老少身着盛装集体出动,在屯子口到屯中心灯光篮球场一里多长的道路两旁排成了长龙,迎接百余名外嫁姑娘回家。身着旗袍、红色长衫等艳丽衣装的外嫁姑娘们,踩着欢快的步伐一路欢笑走进屯子。
在屯子中心篮球场上,村民们将早已准备好的当地特色生态美食:豆腐圆、五色糯米饭、黑米粽,摆上长桌,供全屯六七百人共进“团圆餐”,再品家乡味。
活动当天,还举办了颇具当地特色的山歌会和联欢晚会,人们载歌载舞,用自导自演的壮话歌曲、快板小品等,述亲情庆丰年,让壮乡的这个春节过得有滋有味。
活动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浙江人李先生在屯子旁的月亮河异地养老基地住了三个月,他说没想到能欣赏这么有特色的壮乡活动。
“村里越来越美,生活越过越好,我们老人就希望能够长命百岁。”90多岁高龄的黄奶贵一边高兴地观看“村晚”,一边乐呵呵地说道。远在北京工作的王有民已有两三年没回家过年,听说今年村里要组织活动,他特地带上了岳父母,一起回来感受不一样的壮乡春节。虽然来去匆忙,但他觉得不虚此行,家乡的变化让他刮目相看,而那份浓浓的亲情会一直陪伴着他。
来源:楚天都市报
编辑:谢梓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