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湖北6人入选2019年3月“中国好人榜”

2019-04-05 18:41  

4月2日,中国文明网发布2019年3月“中国好人榜”,10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其中湖北6人上榜。

  

这6名湖北“中国好人”分别是:潜江市两年多为800余名老人免费修脚护理的好店主郑先耀;武汉市倾情扶贫20载退而不休的好干部徐宗元;宜昌市临危受命、勇担负债推广屈原文化的艺术团长谭斌;十堰市坚持坐诊、诠释医者仁心的耄耋医者桂世澄;襄阳市38载和衣伴榻护瘫母的孝子黄东生;黄石市照顾4位病人、柔弱双肩撑起苦难家庭的好媳妇乐琴。

他们为何上榜?

我们来了解一下6人的感人事迹

郑先耀

郑先耀,潜江新派修脚连锁店业主。在部队服役十多年。退伍后,郑先耀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修脚护理行业,从在修脚店做学徒时,就经常到福利院义务为老年人修脚,由于福利院的老人脚趾甲大多患有甲沟炎、灰指甲等病症,且年老体弱,护理起来难度很大,郑先耀总是耐心地为老人修剪指甲,毫无怨言,解除老人们的病痛之苦。

2016年由于母亲生病,郑先耀回到潜江,自己开了两家修脚店,本着为家乡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成立了新派修脚志愿服务队,每周都会带着自己的妻子、女儿、妹妹和员工到全市各福利院为老人免费修脚护理,每次还会带去水果、牛奶等慰问品,两年多的时间,郑先耀已经走遍了潜江所有的福利院,累计为800余名老人修脚护理。在为福利院老人义务修脚的同时,郑先耀将每月28日定为环卫工人、执勤民警、劳动模范等特定人群提供免费修脚服务,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教师节等节日期间还会为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服务,店内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茶水和如厕。

现在郑先耀的志愿服务队越做越大,服务项目也越来越广泛,对这些,他总是很淡然,他总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希望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才是他最快乐的事。

徐宗元

退休前,他挂点革命老区——新洲区凤凰镇扶贫工作,退休后,他继续把满腔热情倾注到凤凰镇,足迹踏遍全镇19个行政村 187个自然村湾,帮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从武汉市区到凤凰镇几十公里,他经常自费乘公交往返,这一路,他走了200多次,近2万公里,平均每月用于下乡的费用近千元。他经常自费看望慰问军烈属家庭、帮扶困难家庭,给贫困学生捐款;多次获得省、市表彰先进个人的奖励,都悉数转手捐献给了老区。

2005年前,温家凹的村民必须翻山才能走出村庄。他多次实地踏勘,撰写报告,最终,该村获得有关部门道路改造资金40万元。他还筹资1000多万元,使全镇19个村、397公里的道路全部硬化。

凤凰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产业。他了解到省政府出台扶持发展乌龙茶的政策后,立即向凤凰镇宣传。此后,5家企业连片开发建设标准化茶叶基地6230亩。荒山披“绿装”,茶园每年可吸纳300多位农民就近就业。

镇里一家建筑公司历年亏损,负债达196万元。徐宗元外出考察,帮助其获得武汉市建筑市场1100多万元的项目。现在,这家公司每年纳税1000多万元,成为全镇的纳税大户。

徐宗元退休收入可观,可他从不为自己多花一块钱,把节省下来的钱拿去资助困难家庭。20年来,他累计捐款7万元。

谭斌

2002年,32岁的谭斌临危受命担任屈原艺术团团长。当时,艺术团欠债180多万元,没有设备、节目、服装,也没有创作人员。深思熟虑后,谭斌决定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公开竞争、双向选择、合同聘用等方式,让能者上、庸者下,激发演职人员活力。

2005年7月,三峡工程蓄水后九畹溪下游平湖风光形成,屈原艺术团受邀出演水上历史舞台剧《礼魂》。全体演员连续奋战56天,“白加黑”“五加二”地排练,让《礼魂》成功上演。10多年来,《礼魂》共计演出6610场,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创造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

“让屈原文化走出三峡、走向世界”,是谭斌的职业理想。2013年,为打造具有浓郁峡江风情的大型歌舞剧《青滩姐儿泄滩妹》,他拿出了全部身家,押上了自己和母亲的房产,终于解决了350万元的投资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剧一炮走红,连续公演100多场,观众达8万余人次。如今,屈原艺术团每年还送戏下乡150场次以上,农村观众达17万人次。

如今,屈原艺术团演职人员由20多人发展到80多人,谭斌创作的艺术精品《大端午》荣获宜昌文华大奖,《杨柳琴鼓》荣获湖北省职业舞蹈大赛“金凤奖”,《敲起琴鼓劲逮逮》荣获全国群星奖,综合实力、艺术水平跻身湖北县级剧团第一方阵。

桂世澄

94岁高龄,每周坐诊,坚持用对药不用贵药。十堰市太和医院,有这样一位教授,用半个世纪坚守,诠释医者仁心。

他叫桂世澄,先后参与建设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及郧阳地区人民医院(现湖北医药学院及十堰市太和医院)。

被派到十堰时,桂世澄的儿子桂卫星才8岁。“有没有思想斗争?有!但医疗人才太缺,我不上谁上?”桂世澄说。

初到十堰,儿科就他一位医生,培训、临床、教学、科研都是他扛下来。一次,为救治一个消化道大出血的6岁儿童,桂世澄为其输血十几次才抢救成功。桂世澄几乎累“瘫”了,为留下宝贵临床资料,他闭眼复述手术的每个细节,妻子帮助记录,后来,这个病例被编入医学教材。

曾有一个陕西的患儿,家长一大早赶到太和医院,慕名挂桂世澄的号,可在9点之前他的号就被挂完。桂世澄二话没说,免费为这名患儿看病。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为减轻患者负担,桂世澄教授会根据病情,尽量开便宜药。他说:“药不分贵贱,治好病就行。”儿科患者多,病情多样,桂世澄从来静心静气。每次接诊患儿时,他仔细看病历,询问家长上次吃什么药,如果效果好,他一般不开药,建议回去观察两天再来。

在儿子桂卫星的眼里,父亲就是他的偶像,“他把病人当亲人,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深深感染、影响着我。”如今,60多岁的桂卫星教授也退休返聘,父子俩“同室坐诊”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黄东生

1980年7月,14岁的黄东生正在读初三,母亲张淑华被查出腰椎结核伴脊柱脓肿,身体截瘫,卧床不起。

家庭的重担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他拼命挣钱给妻子治病,还要养活4个孩子。13年后,父亲撒手而去。作为长子,黄东生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黄东生四处为母亲寻医问药,还结合习武经验,发明了一套按摩手法,每天按摩15分钟。黄东生搬了一张小木床放在母亲床边,每天为母亲翻身几十次,及时擦洗身体。

38年来,他不厌其烦地每天为母亲喂水喂饭、端屎端尿,街坊邻居们看在眼里,忍不住交口称赞。母亲躺了38年,从没有生过褥疮。

黄东生对母亲的悉心照料,也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1996年,黄东生和妻子相继下岗,平时只能靠妻子在外打零工赚点生活费。日子拮据,他却从不肯在母亲的饮食上有半点含糊。

2015年12月31日,多年的劳累和生活压力,让这位习武近40年的壮汉也倒下了。黄东生突发急性心梗,被送往医院救治。对母亲的挂念,对家人的不舍,黄东生挺了过来。大病初愈,他又回到母亲身边,和衣相伴,照料依然。

乐琴

1999年,乐琴与本村青年李名利结婚,婚后育有一女。婆婆痴呆、大哥瘫痪、二哥残障、丈夫患病,这个不幸的家庭足以撕裂人心。

2002年6月,丈夫李名利被查出患了早期舌癌。那一刻,乐琴感觉天都塌了。她拿着化验单,一个人悄悄地流泪。丈夫坚持不肯手术,她好言相劝:“孩子还小,需要父爱;父母兄弟,需要照顾。这个家不能没有你!”丈夫手术后,需要不断化疗,也不能做重活,家里的收入也断了。

厄运又接踵而至,就在丈夫病情稍稍稳定后。2012年初,二哥李名胜不幸发生工伤事故。孤苦伶仃的二哥没人照料,她和婆婆在医院照顾一年多。

二哥落下了轻微残疾,从医院返家后,情绪极其烦躁。乐琴好言相劝、精心照料,直至二哥身体好转,走上工作岗位。

然而,祸不单行。当年9月,远在上海务工的大哥李名战突发脑梗塞。面对满身泥水、躺在医院的走廊上的亲人,乐琴含泪将大哥送进了病房。在医院安置好大哥,她返家拿钱,再赴上海。住院十几天,花费几万元,虽然保住了大哥的性命,但大哥终身瘫痪,成了植物人,需要家人的终身照料。

屋漏又遇连夜雨,年迈的婆婆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自理能力,乐琴成了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

一家四个病人,除丈夫和二哥能照顾自己外,婆婆和大哥需要全天候的照料。喂饭、搽身、洗澡、洗衣……乐琴几乎出不了门。

这些年,乐琴几乎每天早上不能吃,也不想吃,因为收拾房间隔夜的气味很浓。尽管有着难以言说的压力,但她从没想过要放弃,她还学会了为大哥、婆婆打针、换药,直至大哥、婆婆去世。

乐琴家庭是一个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她一边照料着家中的病残亲人,一边积极想办法脱贫致富。2017年以来,在村“两委”的指导支持下,她依托本自然湾资源优势,积极动员,带动附近的贫困户、残疾人,合伙成立了喜悦合作社,该合作社从事豚鱼养殖、果树种植,在高桥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率先脱贫的典型示范作用。乐琴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创业,于2017年年底如期脱贫,又获得了阳新县妇联颁发的“巾帼脱贫模范”荣誉证书。正是这种坚守和担当,这个曾经风雨飘零、摇摇欲坠的家庭,生活状况逐渐好起来,乐琴又于去年生育一孩,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好日子不会远了!乐琴说:“不管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我都要坚强挺过去,给家人带去信心和希望!”

3月份,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共收到网民举荐的好人好事线索126万余条,页面浏览量超过3100万。经网上展示宣传、网友点赞评议,10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平民英雄、凡人善举成为网上热点,温暖了社会。

来源:文明湖北

编辑:毛紫叶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1904/cd6ef8e2a1a9ab9bbf8cd6933163e20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