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老人,年过古稀,满头白发,但那一脸平和的笑容让人印象深刻,每当看到他坚定的眼神都让人肃然起敬,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烈士的崇敬和对革命的赤诚。他就是王崇儒,一位退休教师,在一个叫西城岗的小山村调养病体。他不仅是黄冈市第二届道德模范,而且还是2014年度的“湖北好人”。这个三代都是共产党员的家庭,用诚信完成了76年的接力守墓,王崇儒还会继续守候下去。
故事要从那个兵荒马乱但众志成城的抗日年代说起。1942年8月11日,时任国民党鄂东保安第4旅副旅长兼第二团团长陈文钦,被国民党鄂东保安司令部以通共资共的罪名处决在罗田县西城岗村。陈文钦是大悟县人,李先念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时,他为其部队送过枪支弹药。那天夜里,一个年仅21岁的年轻人冒着杀头的危险,躲过层层岗哨,将陈文钦的尸体背到安平山张家湾一个小山塘后悄悄掩埋了,并做了一个不起眼的记号。这个1921年出生的年轻人从十几岁起,就以放牛娃的身份作掩护,担任中共地下党的联络员,对陈文钦暗中资助共产党抗日武装的事略有耳闻,因而对其坚持民族大义的爱国情怀很是钦佩。
怀着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王海兰开始了漫长的守候。他不仅记住了坟墓的具体位置,而且还每年都去祭扫。这样的祭扫从偷偷到公开,从一个人独自所为到一个家庭的合力同心,竟持续了整整54年。54年间这个人先是成为王崇儒的父亲,后来又成为卢桂梅的公爹。村里有的人不理解,这两名烈士与王家非亲非故,为什么会坚持得这么长久,因而难免有些风言风语。王海兰不仅没有计较,还靠采药卖钱为陈文钦竖起了墓碑。为此他还跌下山崖,摔折过脚骨在家躺了两个多月,但儿子王崇儒依然坚持采药。经过努力,终于弄来一些长石条,请人为陈文钦墓立了碑。直到1988年6月,面对找寻到王家湾的陈家后人,王海兰才一语道出初衷。他说我亲眼看到了陈文钦被杀,陈文钦可是帮助共产党的好人,我不想看到这样的烈士被抛弃在荒野,就收尸掩埋了。后来每年去烧纸添坟土,为的是让陈副旅长知道他为共产党做过的好事没有被人忘记,他没有白白牺牲。
距离陈文钦坟墓两公里远的磙子湾还有一座无名团长的墓,这是八路军的一名团长,中原突围时掉队了,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战乱岁月中被杀害。一米高的墓碑上写着“光荣的战斗英雄团长大人之墓”。
1996年10月11日,王海兰走完了他75岁的人生旅程。临终前他将儿子王崇儒和儿媳卢桂梅叫到跟前,嘱咐他们不仅要为陈文钦守好墓,还要为另一位被他掩埋在滚子塆的解放军团长守好墓。其实,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王海兰每次去两处墓地祭扫就都带着他的儿子王崇儒,此时的嘱托只不过是一次正式的交接。父亲50多年的身体力行给了王崇儒很深的影响,他记下父亲的叮嘱,每年春节、元宵、清明、七一和重阳节都要前往两名战斗英雄的墓地祭扫。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王崇儒还会去墓地上灯。为了便于祭扫,王崇儒夫妇将父亲安葬在陈文钦的墓旁多年以来,王崇儒和卢桂梅已经从心理和情感上把陈文钦和那位不知名姓的解放军团长当成了自己已故的亲人。
祭祀先贤,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为了父亲的嘱托,王崇儒和卢桂梅决计要培养出一个信得过的守墓接班人出来。2005年,他们将守墓的重任交给了长子。按说父子相传,子承父业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然而,仅仅4年之后,他们家中的这个顶梁柱意外去世了。接下来儿媳改嫁,留下一个不到七岁的孙子。本来他们还有一子,但他三岁时就得了小儿麻痹症,不仅腿脚不方便,而且神智也不怎么清醒,指望他接过守墓的重任,显然不大现实。守墓接力盼来人,王崇儒和卢桂梅只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唯一的孙子身上。2011年清明节,他们把年仅9岁的孙子带上了山,以培养他对烈士的景仰情怀和为其守墓的自觉愿望。从此以后,每一年的春节和清明节,两位烈士的墓前就都留下了他们祖孙的身影。经过几年的言传身教,如今已是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王哲一再明确表示,他要继续把墓守下去。这就构成了一家四代历时76年为非亲非故的烈士守墓的完整图景。
王崇儒一家与烈士非亲非故,既不是为了完成组织布置的任务,也不曾受过谁人委托,更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利益。能把一件原本与他们并不相干的事一干就是76年,而且还将继续下去,甚至远远没有结束之期。谁人能说这不是感天动地的义举?76年对于无穷无尽的宇宙可谓是短短的一瞬,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甚至连一点涟漪都不会激起。但这76年,无论是对于短暂的人生,还是对于一个平凡的家族,又是相当漫长的。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王崇儒一家已经有几代人在为同一件事做着同样的坚守与奉献,这绝不能以做了一件好事来一言以蔽之,这其中该有多少艰辛、多少信义、多少无怨无悔啊!如今,王崇儒一家四代先后五人为两位非亲非故的烈士守墓已经跨入第77个年头。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为民族解放作出牺牲的英雄,他们守护的更是人间的真情大义。唯其长久,才有打动人心的故事;唯其没有任何功利,才能产生令人钦佩的崇高伟大精神。
人无信,则不立。为了父亲王海兰的一句遗言,王崇儒坚守了整整18年,而且他还会将这份“守候”传递给孙子王哲。王崇儒说:“我要把父亲传给我的正能量传给下一代,传给我的孙子。”这位成长在和平年代的老者,在大山深处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唱响革命赤诚之歌。七十载流年似水,磨不去他们对坚守的执着。春风今又绿草原,守墓接力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来源:罗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