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这样一个群体:穿上军装,他们守家卫国,把宝贵青春献给国防事业;脱下军装,他们本色不变,在第二战场划下精彩航线。他们就是退役不褪色、军魂永在心的退役军人。
讲述退役军人故事,展示退役军人风采。今天要和你讲述的,是浠水县芦河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退役军人袁志军……
记空军部队退役军人、浠水县芦河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志军
山村脱贫领路人
他曾是一名献身国防的普通军人,在部队挥洒汗水,保卫一方平安;他曾是一名精明强干的企业家,抢抓市场机遇,成为身家千万的公司老总;现在的他是一名扎根基层的村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改天换地,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摇身变成了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美丽新农村。
前排右一为袁志军
他就是空军部队退役士兵,浠水经济开发区芦河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志军。
1990年应征入伍,1993年退伍回乡,袁志军谢绝组织上的照顾,只身一人来到武汉打拼创业。多年商海沉浮,他屡有斩获,公司规模越做越大,财富也越来越雄厚。可袁志军有个更大的心愿,那就是带领生他养他的乡亲们脱贫致富,一起过上好日子。
乐于奉献 筑故乡一条舒心路
2011年袁志军回乡过年,看到乡亲们走的还是一条狭窄的土路,连接芦河两岸的只是简陋的独木桥,百姓出行难、家乡发展慢,他内心久久难以平静。于是,他主动联系村委会,筹资80多万元修复道路。
说做就做,方显军人本色。袁志军立即将武汉的公司交给妻子打理,自己日夜忙碌在施工现场,工程设计、材料采购、项目施工,他事必躬亲、亲历亲为。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亲自在施工现场督办,和工人们一起研究;遇上群众与施工队扯皮,他总是挺在前面,耐心细致地解释、说服,有时还得自掏腰包,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处理妥当。为了方便乡亲们晚上出行,他又增加预算,沿路安装了90盏太阳能路灯。
桥修通了、路硬化了、灯点亮了,乡亲们看在眼里,感激在心,当年的“兵娃子”一直是人民的子弟兵!
勇挑重担 当山村一只领头雁
2012年,袁志军被推选为县人大代表,2014年,又被乡亲们推选为芦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上任伊始,袁志军就接到一个光荣而神圣的任务,让芦河村的每一个贫困户都能够脱贫致富。他召开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动员大会,把扶贫政策知晓权原原本本还给贫困群众;他走遍全村每一户贫困家庭,掌握一手资料;他整合各项惠民政策,找到致贫“穷根”、瞄准发展“靶向”,精准施策。
对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兜底保障、对贫困残疾人进行重点帮扶、对有大病和慢性病的贫困户家庭成员实行疾病救助、对有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需求的贫困人口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在袁志军的努力下,全村39个贫困户、80名贫困群众已经脱贫22户、39人,剩下的将在2020年前全部脱贫。
匠心独运 许芦河一个富强梦
如何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是萦绕在袁志军心头的一道难题。在广泛征求党员干部和乡亲们的意见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他的心头。从农耕文化着手,培育乡村文化之魂,绘就“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农耕文化旅游蓝图,实现村强民富。
于是,芦河村的乡亲,由过去传统的“种庄稼”变为“种风景”,风扇、踩舂搥、推石碾等这些充满历史感的老物件,土砖房门口挂满玉米辣椒、屋内摆放织布机床、窗外竹林掩映谷场,这些慢慢消失的农耕文化场景出现在芦河村,带动了当地交通、商贸、旅游、餐饮等相关行业发展,为广大村民致富培植了新的财源。
如今的芦河村,开辟了既有田园美景、又有农家美食和文化底蕴的乡村观光旅游路线,实现了“饮食+景区+乡村”的旅游叠加联动效应,延伸了农业产业化链条,实现了村强民富。
袁志军说,下一步我们还要打造开心农场、农产品加工、副食品加工和酒厂,增加壮大我们的村级集体经济,我们有信心继续做大做强,让百姓有期望。
来源:黄冈退役军人
编辑:谢梓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