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一座城,跟着诗词去旅行

2019-05-03 08:21  

当诗意生活遇上焦虑年代,你需要的诗意,是要扎根于你自己的生活。而生活又怎能少得了旅行。

旅行,是一段发现美,遇见美的过程。

西安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西安,一座历史悠久的十三朝古都,虽然我们感受不到那繁花似锦的大唐盛世,但却能从白居易的诗词中读出当时长安的辉煌与壮丽。

五月初的西安还没热起来,是最佳旅游的季节。即使我们不能亲身去感受西安的美景与文化,那也可以跟着诗词君一起,畅游诗词天地,感受西安的独特魅力!

南昌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南昌,自古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南昌又被称作英雄之城,红色文化同样久负盛名。滕王阁坐落于江西南昌,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白居易的《钟陵饯送》中,也有提到滕王阁,“翠幕红筵高在云,歌钟一曲万家闻。 路人指点滕王阁,看送忠州白使君。”不妨将自己置身于一派诗情画意之中,去感受滕王阁的美。

苏州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风光旖旎的苏州,一直都是全国人民心向往之的旅游圣地,苏州向来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张继的《枫桥夜泊》一出,寒山寺就成了游苏州的必去之地,五月的苏州,绿意盎然,最适合漫步在苏堤,踏青赏花、寻花问柳,参透每一分秀色。

试想一下,晨钟暮鼓,余音缭绕,一下子仿佛身临其境,是不是突然抑制不住内心,有种想要作诗的冲动呢?

武汉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毗临万里长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便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黄鹤楼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古代文化的驿站,那里历史底蕴深厚,如果你没有去过的话,那不妨跟着家人,或者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感受下黄鹤楼的风光与美景!

河南嵩山

长歌游宝地,徒倚对珠林。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沈佺期《游少林寺》

嵩山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看一看幽静神秘的佛门胜地,感受那里的清净脱俗,也许会成为每个诗词爱好者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江西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黄山、庐山、雁荡山被称为现代的新三山,庐山也一直是文人笔下的常客。

庐山的四季美如斯,而其中以凉爽的夏季,最为人们青睐!夏季的脚步即将来临,不妨可以考虑一下去庐山避暑,顺便写写诗呢。

山东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泰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气势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

五月正是游泰山的最佳时节,那里风光秀丽,是观赏日出的最好地点之一。

安徽黄山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在古人眼中是多么的重要,大名鼎鼎的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只凭这句话,我们就足以遥想黄山的独特之美。

重庆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白帝城位于重庆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是三峡的著名游览胜地。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

我觉得,一个人的衰老,是从不再旅行开始的。当我们旅行到的地方能和诗歌呼应的时候,自然就会发现其中的诗意。

不问远和近,不管阴或晴,愿我们有生之年,都有机会抵达梦中的诗与远方。

心有远方,岁月不老。

来源:宋词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008/201905/8782bc12104de2677a6dfe2f470d0a44.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