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都照抄!湖北一地处理16名公职人员 自己写心得体会难吗?

2019-05-09 08:42  

撰写心得体会

完全照搬照抄

连错别字都不修正

近日,湖北一地处理了16个“剪刀手”

资料图(图/网络)

“县水利局干部丁某学习《监察法》心得体会部分字句照抄照搬……”4月26日,湖北恩施鹤峰县委三个巡察组向第五轮被巡察单位进行问题反馈,一批相关人员红脸出汗、如坐针毡。

“县工商局支部副书记刘某两次‘支部主题党日’发言稿内容几乎完全一致……”“有的党员干部公然抄袭网上文章,直接复制粘贴,就当个‘剪刀手’,连错别字都不修正。”该县巡察办一针见血指出问题。

鹤峰县委先后对县水利局、工商局等涉及机构改革的9个单位展开常规巡察。围绕学风会风文风,深入查找形式主义的新变种、新表现,特别是在述职述廉、心得体会、文稿公函等材料照抄照转等问题上精准“画像”。

巡察发现,“述职述廉报告、中心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党课发言材料、会议记录”各类文稿材料照抄照搬“剪刀手”问题达16个,被巡察单位不仅被要求立行立改,还要举一反三,从制度上完善,对同类问题进行深层次整改。

目前,该县已对5名相关人员批评教育,对相关单位“一把手”进行工作约谈。

复制粘贴、不自己写材料

此类事件早已被点名批评

↓↓↓

2018年《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监利:

一字不差抄袭网上心得体会

工商局一科长被点名通报

“你上交的心得体会印有‘文章转载自个人简历网心得体会频道’,请你说明情况。”

“2017年7月,单位要我们写心得体会,我觉得整治的这些现象和我没什么关系,就随便上网搜了一篇,直接打印出来交上去了。”

面对湖北省监利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的问话,县工商局法规科科长匡志华低头承认。匡志华之所以被约谈,是因为他从网上搜索并一字不差照搬照抄的整治“人情风、慵懒症、圈子文化”心得体会文章在检查中被发现。

2018年3月,因履行主体责任不力、作风建设流于形式,监利县纪委监委责令县工商局党委作出书面检查,匡志华在系统内被通报批评,并作出书面检查。

“真是丢人丢到家了,虽然只是通报批评,可是我却成了全系统、全县的反面典型,还作为全市反面典型被荆州市委书记在大会上点名,今后一定痛改前非。”匡志华后悔地说。

2018年5月,全县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治理,要求各地各单位开展学习自查。6月下旬,匡志华认真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向县工商局监察室交上了一篇质量优秀的心得体会,经评选,他的心得体会作为优秀文章被推荐到全县交流学习。

2018年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也对

湖北省松滋市王家桥镇公文“外包”

进行了专门的报道

2018年底,因违规将公文“外包”,湖北省松滋市王家桥镇纪委给予该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宣传委员陈民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时任该院党支部委员、副院长万波兰党内警告处分。

2017年12月,王家桥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会议一致通过了一项“集体”决议——“请知名作家来撰写工作总结,让卫生院外宣工作上新台阶”。之后,将“东方书院安排知名作家为王家桥镇卫生院撰写党建工作总结、党风廉政建设年终总结、精准扶贫工作年终总结……”等约定条款写进王家桥镇中心卫生院与东方书院共同签署的《宣传业务合同书》中。

公文“外包”,年终总结搞成“文学创作”,让人感到荒唐之余,也不由得心生警惕。揆诸现实,类似的“外包”“包装”之举,并不罕见,在网上搜索一下便可知。

复制粘贴现象屡禁不止

难道公职人员自己写心得体会

真的很难吗?

“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怪象何以滋生?分析原因无非有三:

● 惰性心理作祟,缺乏干货难落笔、怕难避险不成文,以致得过且过,沦为不动脑筋的“文抄公”;

● 功利心理萌芽,把学习看作虚功、将“显绩”奉为光环,导致思想漠视,变身被动应付的“键盘侠”;

● 侥幸心理使然,考核评价存漏洞、监督问责留空白,致使行无所畏,终成屡屡作案的“盗文人”。

试问,就连亲自动笔都投机取巧,若是面对艰难险阻,又该如何堪当重任?

根治“复制粘贴”式歪风,刚性制度万不可或缺。一来,加大教育引导,创新学习方式,既要反映过程好坏,亦要检验事后效果,确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来,完善考核机制,细化评价标准,避免以数量评优劣,防止用材料定等级,真正激发动力、唤醒活力。三来,强化日常监督,畅通举报渠道,把心得体会晒出来,将抄袭问题揪出来,做到惩处一人、警醒一片。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作为党员干部,要正视理论学习,注重知行合一,敢于在工作中大胆尝试,乐于在创新中增强本领,力促埋头理思绪、俯身抓落实;要多积尺寸之功,少藏投机之举,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在一点一滴里自我完善,力保个人作风正、干事信念足;要端正思想态度,扛起责任担当,写出解群众之忧的情怀、干出为群众谋利的成绩,力图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乾坤。

寻章摘句绣文章,闭门造车为哪般?自欺欺人终害己,形式之风不姑息。与其“复制粘贴”招来抄袭骂名,不如聚焦短板勤“充电”、武装头脑促实践。

要知,弄虚作假的心得体会、脱离实干的“妙笔生花”,亦不过是毫无用处的白纸一张。

来源:长江云综合中国纪检监察报 人民网 湖北日报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1905/359f5ca78e7dfe3210a55e2ddd2e6423.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