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90后新闻实习生捐献 “生命种子”赴武汉挽救5岁白血病患儿

2019-05-09 10:12  

今(9)日上午,经过近4个小时的采集,23岁的志愿者许女士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成功捐献了160毫升造血干细胞,这份“生命种子”将为一名5岁的小孩子送去生命的希望。据了解,许女士是恩施2019年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首位媒体人,也是湖北第376例捐献者。

许女士,在恩施,23岁,是湖北民族学院新闻专业的一名学生;另一个他,在北京,今年5岁,是一个患了白血病的孩子。

彼此相距千里,从未通过电话,甚至连对方的信息都不知情。是这16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让素未谋面的她们之间有了关乎生命的“连接”。

一次“无心插柳” 生命接力缘起2016年

2016年,当时正在读大一的许女士,本是陪同朋友去捐献造血干细胞血样,在朋友的影响下,她也现场采集了8毫升血样做HLA分型检测,随即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就这样,3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今年2月的一天,因为换了电话,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通过邮件联系上她,其与一名在北京接受治疗的5岁孩子配型成功,对方患有白血病,家人都盼着能有奇迹出现。

了解到这一情况的许女士立即给红十字会打去电话。对方刚一接通,她便迫不及待地说:“我接到了初配成功的通知,我愿意捐献。”

“当时自己的‘无心插柳’,现在可以挽救别人的生命,我非常乐意。”许女士说,“配型成功的几率如此之小,居然让我碰上了,这是幸运的事,也是一场特殊的缘分。”

一个生命承诺 父母从反对到支持

“我是在通过高分辨检测和全面的体检后,才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许女士说,在父母的眼里,捐造血干细胞就是抽骨髓,所以在得知她这个决定后,他们一开始都特别反对。

为了说服父母,许女士一方面开始查询学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和流程,每天在微信上给父母发科普文章和相关报道,告诉他们现在医疗技术进步了,捐献流程也变简单,很安全。

另一方面,她也充分与父母沟通自己的想法:“我已经答应了别人,给了别人希望,这时候再说不捐,等于间接夺走了他人的生命,这样我会心不安。”

许女士对父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一份沉甸责任 为捐献顺利她变得很“惜命”

对于捐献,许女士一直很坚定。她一直强调能够帮助到一个生命的延续,没有什么好犹豫的,这本来就是一件特别平常的事情。

5月5日,在省红十字会骨髓库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许女士前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做捐献前的准备工作。从5日开始,连续5天,她每天要打一针动员剂,增加干细胞数量,让大量干细胞从骨髓转移到血液中。

整个准备过程非常顺利。她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派不上用场,她说:“现在小患者已经进到层流病房,只等着我的造血干细胞,我不能有一点问题,不然一个小生命就远去了,心里面难免有些紧张。”

“从知道要捐献的那天起,突然觉得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许女士介绍,为了让自己身体有一个好的状态,确保捐献能顺利进行,自己变得非常“惜命”,总是提醒自己注意安全,不要受伤,不要感冒……

一袋“爱心种子” 呼吁更多人了解并参与捐献

今天上午,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许女士平躺在床上,左右手臂分别连接着输液管,输液管另一端与血细胞分离机相连,分离机提取出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余血液输送回她的身体。

采集过程中,许女士多次告诉记者,人们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排斥其实是因为对它的不了解,以及对过程和将来的恐惧。所以她希望可以向更多的人科普相关知识,呼吁大家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来。

历时4个小时的采集,许女士完成捐献工作,成功提取了16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患者所在医院医护人员将搭乘下午航班,护送这袋“生命种子”飞往北京,预计今晚捐献的这份爱心将输入那位白血病患者的体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王红祥介绍,目前治疗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同胞兄弟姐妹间骨髓完全匹配的占1/4,无关人群中配型相符率约为1/100000。但自己主动前往骨髓库捐献血样的个人还非常少,所以,他号召能有更多人参加到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爱心队伍中来,为血液病患者点燃一份生命的希望。

来源:长江云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008/201905/4ef6823ed404780d2a4568f5b0e03fca.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