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共赴这场博物馆奇妙之旅

2019-05-18 15:01  

意大利人说“博物馆是对风景与视野的凝练”,英国人说“博物馆使见识浅薄的人类得以一窥真实的世界”,那么你心中的博物馆是什么样的?

在5月18日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思客分析了这一年来的34279367条大数据,告诉你博物馆背后那些事儿。

更火:为一座馆赴一座城



▲数据来源于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

博物馆全年舆情峰值出现在2018年11月。那是因为“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展了。这个展览实在太火,在4个月的展览时间内,有432万人参观了展览,大家在一件件浓缩历史、记录时代的小展品中,感受40年来生活中发生的大变化。

舆情的另一个高点出现在2019年4月,当时故宫博物院迎来新院长。网民都在关心,“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后,继任者王旭东是否会在文物保护、博物馆改革、文创产品等领域烧起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呢?



当然,博物馆希望能“火”,但也最怕火。2018年9月巴西国家博物馆和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的两场大火,让不少文物爱好者扼腕叹息,心痛不已,成为网民关注焦点。巴黎圣母院大火后,#故宫的消防措施#登上微博热搜,“万无一失,一失万无”成为网民心声。



▲5月13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亚洲文明联展”主展在国博开展,吸引不少观众前往参观。 图片来源:新华网

据统计,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5136家,2018年年底,全国博物馆参观人数达4.08亿人次。春节期间游客参观博物馆的比例高达40.5%,“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了新年俗;“五一”期间重点博物馆消费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06%……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难怪有不少网民会说“为一座馆,赴一座城”“旅游必去博物馆”。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影响力持续扩大,观众管理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故宫接待人数突破1700万人次,比巴黎卢浮宫多了约700万人次,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



▲数据来源于腾讯指数

故宫同样也是最受网民关注的境内一级博物馆。与此同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关注度排名第二,这说明,博物馆不只是展览馆,更是我们记住祖国创伤、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唤起居安思危意识的载体。

更活:让文物不再沉默



▲数据来源于腾讯指数(动图)

大数据分析发现,网民既关注博物馆“文物”“修复”“保护”等传承历史的一面,也关注“文创”“AI/VR/AR”“综艺”等创新发展的方式。

数字手段让文物“重生”



▲数据来源于百科数字博物馆平台(动图)

一方面,AI、VR、AR等数字化手段让博物馆文化插上翅膀,突破固有的时空限制,观众不再拘泥于隔着玻璃柜走马观花,还可以在网上细细观赏藏品,甚至利用放大镜工具看清每一个细节。



▲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供养人”项目,用于敦煌莫高窟第55窟的数字化保护。

另一方面,一些已经破损甚至被毁坏的文物、建筑等得以通过数字手段“重生”。《国家地理》报道,艺术历史学家安德鲁·塔隆为精准记录巴黎圣母院的全貌,耗时数年,利用激光扫描技术,收集了超过10亿个数据点。重建巴黎圣母院并不容易,但通过这一数据留存,后人仍可以一览其曾经的风采,正如网民所说,“800年圣母院被毁,10亿级大数据来救”。

花式表达帮文物“复活”

还记得去年国际博物馆日刷屏的《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吗?这个让七家国家一级博物馆镇馆之宝们“动起来”的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1.18亿,相当于大英博物馆2018年全年参观总人次的20倍。



▲数据来源于豆瓣

除了拓展短视频平台,与博物馆相关的文化类综艺也不断创新,取得不俗成绩。这些表达方式的变化,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文物不再是沉默了5000年的历史碎片,而是生动的文明图景,为“国家宝藏”们注入了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爆款文创使文物复“新”

说起文创, 不少网民第一时间会想到“萌萌哒”的故宫博物院。从朝珠耳机到《如意琳琅图籍》解谜书,故宫推出的文创产品备受喜爱,2017年故宫光文创产品的营业额就已达15亿元。

不过,丝巾、图书、耳机,这些文创产品已经是博物馆们的常规操作啦!现在文物复“新”又有了新办法。故宫与网易根据千年名画《千里江山图》合作推出的游戏《绘真·妙笔千山》、敦煌研究院与《王者荣耀》合作推出“敦煌飞天”角色造型,都广受好评。这些新文创走进年轻群体的视野,让文化遗产动起来、活起来,为文物注入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也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多活力。



▲手机游戏中的“遇见飞天”敦煌壁画风格皮肤。

更热:还需要“冷思考”

诚然,博物馆越来越热令人欣喜,但我们也需要保持冷静思考。我国博物馆发展虽然迅猛,但在供给和服务方面,也仍然存在大博物馆人满为患小博物馆无人问津、策展能力不足、保护措施不当、专业人才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来解决,比如有网民建议大馆帮扶小馆,还有网民建议大学增设相关专业,博物馆增加社会志愿者等。

我们相信,正如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中枢,一定会不断在文物严谨性、时代创新性与用户需求的交融中寻找契合点,让人们了解过去的传统,融入传统的未来。

来源:新华社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085/201905/f5a8b184e8e3bf75a41db2e1b13d4d7d.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