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人同场比拼汉绣技艺
武汉泥塑传承人胡作林现场创作 记者 张希祉 摄
在新洲花朝河湾景区,观光车接送游客时收集垃圾
市民认真地聆听演奏 夏俊俊 摄
经典老车在东湖磨山杉美术馆揭开面纱 杉美术馆供图
在大李村“泊园”内,书法家教孩子们写“端午” 通讯员颜俊 摄
6月8日是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又恰逢端午假期,武汉端出非遗“盛宴”:在汉口文体中心主会场,415人拈针走线、组成史上最大规模汉绣真人展,近百个非遗项目通过演出、展览、传承人现场讲解等方式亮相;在市内各区,8大系列70余项活动将持续开展半个月,市民、游客可切身体验“身边的非遗”。
国内唯一的汉绣聚集地
“中国汉绣圈”在汉揭牌
8日上午,湖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汉市主会场活动在汉口文体中心举行,“中国汉绣圈”同时揭牌。“中国汉绣圈”以汉绣展示中心和汉绣大师工作室为基本构成,集设计、制作、教学、体验、展示、交流、销售等为一体,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汉绣聚集地。“中国汉绣圈”将采取场景复原的形式,用汉绣四大类产品展现老汉口的历史风貌和民俗风情,再现历史上著名的绣花街盛况。
活动现场,汉绣传承人任炜代表非遗传承群体,发出汉绣振兴倡议书:敬畏传统、保持定力,发挥工匠精神,认真钻研技艺;另一方面,要实现汉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汉绣融入现代生活。
400余人组团赛汉绣
传承人欣喜后继有人
汉绣源于2300年前的楚绣,是以武汉为中心,覆盖湖北全省的地域性绣种。与其他刺绣相比,汉绣的针法粗犷、色彩浓艳、构思大胆、装饰性强、雅俗共赏,在中国刺绣行业中自成一格。2008年,汉绣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2018年,汉绣入选《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作为历史上老绣花街所在地和汉绣的保护单位,江汉区近年来致力振兴汉绣,让这项古老的技艺重新焕发活力。
在汉口文体中心现场,300人身着汉绣旗袍走秀,415人同时架棚开绣、展示技艺,成为一道靓丽的汉绣风景线。据介绍,这些成员主要来自各中小学、社区、大专院校等社会团体,很多是19位汉绣代表性传承人的学生。来自市19中的初一学生陈丹丹说,汉绣是学校的校本课程,自己参加汉绣班学习汉绣已有一年,刚才会场锣鼓喧天,但同学们都没有抬头看,仍在专心绣,“汉绣需要投入其中、特别细心,同学们从汉绣中学会了专注”。
汉绣国家级传承人黄圣辉欣喜地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绣,对传承更有信心了。她的弟子王子怡表示,汉绣的发展离不开传承和创新,今后在作品中要进一步展现楚文化特色,并用现代语言表现出来。近年来,她已在武汉大学、江汉大学、常青社区开班授课,更多人接受汉绣,爱上汉绣。
看非遗听非遗
近百项目集中亮相
全省各地的近百非遗项目,也在此次活动中通过现场展示、展览等多种形式亮相。“江城非遗坊手工集市”上,30多个非遗项目摊位各具特色,面塑、叶画、剪纸、泥塑、木雕船模、布艺堆绣等让游人流连忘返。
武汉泥塑传承人胡作林最近特别忙,前一天参加解放公园、吉庆街的非遗活动连轴转,这一天又在汉口文体中心现场为市民塑型。60岁的他不但不喊累,反而干劲十足,“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国家政策好,地方政府支持,我们传承人不仅走进社区、学校,参展中国第五届非遗博览会,我还有幸出访尼日利亚,开了眼界,更加自信了。”
“长江边的非遗故事展”则以图文展览、传承人展演等方式,将荆楚文化融入其中。“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画展”,通过漫画的形式描绘了长江边口耳相传,代代留存的各类民间故事,简约朴实,通俗易懂,是非遗宣传推广方式的新尝试。
静态的展览之外,单弦拉戏、武汉杂技等非遗项目展演也让观众一饱眼福、耳福。
新增一批传承人
非遗更有活力
活动现场,武汉新增的一批省市非遗传承人也接过证书:沈远义、张友海、郑胜利等20名传承人被认定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力、彭翔华、刘比建等38位传承人被认定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截至目前,武汉市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50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41人,各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7个,涌现出了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长江非遗大展、武汉高龙城国家非遗传承园、中国汉绣圈等非遗知名品牌。
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谢梓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