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浩然质疑茶叶浮夸包装的视频走红。他曾收到朋友赠送的120克茶叶,分别装在两个完全密封的铝塑口袋中,铝塑口袋被塞在两个印有樱花纹的陶瓷罐子里,陶瓷罐外套着大纸盒,纸盒卡在铺了黄绸缎的泡沫塑料里,上面再盖个大盒子,大盒子外有两个锃亮的金属包装,外面还套了一个硬纸质的大口袋。“我称了一下,2.5公斤”!(《北京日报》7月8日)
“2两茶叶5斤包装”,这是垃圾源头产生的典型例子。说到过度包装以及不该产生的垃圾,记者还调查了外卖餐饮问题。周末的一个中午,在盒马鲜生国贸世纪中心店的就餐区,有一家三口举着小龙虾大快朵颐。一顿饭下来,用了5个一次性餐盘、3个一次性餐盒,周边还散落着大量手套、筷子、纸杯、筒杯。
如今,垃圾分类正是火热的话题,也是当前城市治理的头等大事之一。有的地方对垃圾错分、不分者给予经济处罚;有的地方垃圾分类投放实施积分奖励,用积分还可换取生活用品;有的地方设置垃圾回收“行走体系”,流动收集垃圾。这些都是不错的办法。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垃圾,光是分类治理还不够,源头管控也是不可忽视的工作,而眼下,商品过度包装正是垃圾越来越多的元凶之一。
商家的营销意识越来越浓烈,随之商品的包装也越来越复杂。一款饼干,小包装外边是中包装,中包装外边是大包装;一款茶叶,里面是透明塑料袋,塑料袋的外边是小纸盒,小纸盒外边是泡沫,泡沫外边是铁盒子......凡此种种,都如套娃一样,一层套一层。
一些商品包装不仅是“金玉其外”,还大有“买椟还珠”的意味。商品包装赏心悦目无可厚非,但过于复杂的包装就是画蛇添足,甚至有恶意增加消费者购买成本的嫌疑。这些包装浪费了珍贵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污染,也导致了垃圾处理成本的不断扩大。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不是商品生产兜售的必须,却成为垃圾生产与清理的巨大隐患。关注过度包装,不仅要强调企业责任,也应加强顶层设计,对商品包装作出标准规范与审查,让包装“删繁就简”回归“自然”,物品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
一边倡导垃圾分类,一边制造商品的“附属垃圾”,垃圾分类处理的行动中,需要做更多的“减法”,“2两茶叶5斤包装”也应该纳入垃圾处理的处罚行列了!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余贝娜(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