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很能花钱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一时上头的快感过后,他们只有两样东西不敢面对。一个是自己的账户余额,一个是来自父母的拷问:
“你这东西多少钱?”
最近,网上流行起一个名为“对长辈报价法”的话题,引发广大网友集思广益,互相支援来度过这个魔鬼时刻。
简而言之,就是怎么忽悠爹妈相信“没多少钱”。
犹记得小时候在学校里一花钱,小机灵鬼们会想方设法地把自己口袋里流出去的钱往大了说,好让爸妈给自己多补贴点、赚差价。
没想到二十年后,这个问题迎来了“通货紧缩”,大家都巴不得这个数字越小越好。
去零法
简单粗暴的数学鬼才,会选择“去零法”:跟父母报价直接去掉一个零,搏一搏,摩托秒变单车。
阿宅们特别适合用这招伪装自己的装备。
高贵的机械键盘、降噪耳机也就两三百,柜子里摆的小人也就是几十块钱一个的塑料玩具,再也不怕迎接妈妈难以置信的眼神。
对半法
如果觉得去零法太假,也可以选择“对半法”:比如令母上大人相信你给她买的高档护肤品不过五六百一瓶,你一桌子的口红其实就六七十一根。
艺高人胆大者,则可以利用遍地山寨货的漏洞,对自己买的真品进行降维打击法,谎称自己买的就是几十块的假货。
“不信可以去搜呀”,反正搜出来的全是佐证。
福利法、运气法
如果想回避自己有主动花钱这个行为,就把锅都甩到“运气太好”这件事上。
比如可以运用“福利法”:这个杯子是公司发的,那个海报是合作客户送的,这个耳机是积分换的……
或者“运气法”:都是微博抽奖中的,朋友买多了送我的,正好清仓大甩卖抢到的……
多发99件货可还行↓
障眼法
如果不想显得太假,一样可以运用有真有假的“障眼法”:“真话不全说”就完事了。
单反相机买是买了,但镜头都是买相机时候自带的。
美甲怎么可能专门花钱去做呢,都是买了20块一瓶的指甲油自己涂的。
含糊其辞法
如果实在无法为被质问的东西找一个合理的价钱,就试试“含糊其辞法”:咬死关键三句话:
“没多少钱,真没多少钱,这能值多少钱啊!”
强行失忆法
“含糊其辞法”配合“强行失忆法”效果更佳。极力否认最近又瞎花钱的指责,并营造出一种“时过境迁区区小钱根本不值一提”的嫌弃:
“这都好几年前买的了,谁还记得啊!”
尤其在女生被质问怎么又买这么多衣服鞋子的时候尤为好用,反正谁试图面对女人浩如烟海的衣柜回想每件衣服的来历,都会失败。
胆儿大的朋友甚至还能一招反制,强行绑架爹妈一起失忆并倒打一耙:早买了,都搁家里那么久了,你不记得了?唉你对我也太不关心了……
无中生有大法
要么,就干脆和自己撇得一干二净,运用“无中生有大法”。
在当代年轻人的友情中,有一种默契,叫做“如果我买了东西不敢说,那ta就是你买的了。”
不是我的,朋友买的,先放我这儿。
再大胆一点,“闺蜜成富豪”的美梦就可以在我们对爸妈编的胡话中实现了:
“妈,就是这个人,她非要送我这么多东西我拦都拦不住!”
不过,以上方法总归都透着一丝心虚。
以退为进试探大法
真正的报价鬼才,会选择“以退为进试探大法”:每当面对爸妈的提问,都会泰然自若地反问:你猜多少钱?
等他们说出一个符合心理价位的数字,就立刻附和:“猜得还挺准!就比这贵二三十来块吧!”甚至比这再低一点的数字,他们也说得出来。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极其自然,真正将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不过,年轻人不要以为用这些胡言乱语糊弄过去就万事大吉了。
如果爸妈真的信了你的鬼话,那么相当于你给他们缔造了一个每天都在超低价甩卖的平行世界乌托邦,令他们对年轻人世界里的物价产生极大的认知偏差。
他们发现自己的子女简直是艰苦朴素好标兵,总能花特低的钱买着好东西,甚至还运气特好老中奖。
许多年轻人就因此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他们不希望父母总是舍不得给自己花钱,致力于劝说他们“别老贪便宜”“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
一边又不敢表现出来自己买好的买贵的,悄悄伪装成买东西没花多少钱的样子。
结果就尴尬了:自己号称几十块的“便宜货”,质量不要太好,这下父母更加笃信“便宜还是有好货的”。
当这个平行世界形成,爸妈的一些行事规则也由不得子女掌控了。
比如,按照长辈们“有羊毛一起薅”的习惯,一旦得知你给他们买的新衣服才一百块(其实上千),没准就要招呼你帮大姨小姨二舅姥爷家的三姑妈也来两件。
子女一旦透露过有什么特别的渠道买到便宜的好货,保不齐就要成为七大姑八大姨乃至整个小区适龄人士的供货商。
年轻人本意只是想爸妈不要为了这个价格唠叨,没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更要命的是,在这个物价平行世界中,年轻人花了大价钱买的宝贝被自己这张嘴一开光,在爸妈眼里就真成了不值钱的破玩意儿。
到时候他们把你“十几块的”塑料小人送亲戚家孩子。
像扯卫生纸一样,把“几块钱一卷的”手账胶带咔咔撕扯。
把“一百来块的”奢侈品牌T恤当成旧衣服捐出去……
那真是哭都没地方哭了。
说起来,要是小朋友怕因为乱花钱挨骂也就罢了,参与这波吐槽的网友其实有不少也是成年人了。
钱都花了,为什么无法大大方方地告知父母呢?
一方面原因是被训怕了。
这种情况发生在做子女的想尽点儿孝心、买点好东西给爸妈用的时候。心是好的,现实却是爸妈永远嫌你买的东西太贵、太浪费钱。
读书没挣钱的时候给他们买东西,遭训斥的理由是“你花的钱还不是我的!”
挣了钱之后给他们买东西,理由则变成了“我什么都不缺,不要浪费你自己的辛苦钱!”
尽管他们背地里可能会美滋滋地向同事炫耀儿子/女儿给我买了好东西,但口头上还是要嫌弃孩子乱花钱,并动用各种威胁手段以保证你下次不要再给他们买东西。
但在许多父辈眼中——玩游戏居然还要花钱?一双破球鞋居然要四位数?下馆子人均100还算便宜?这些都是很有冲击力的新现象。
其实,这一届年轻人舍得花的钱,在自己眼里都是能满足物质或精神需求以提高生活质量的。
而对于花钱“值不值”,两代人心里都各有一杆秤,而且经常发生冲撞。老爸哪怕上当也愿意花几千块买的开光玉石,在年轻人看来就是瞎花钱。
年轻人舍得花重金抢的限量帆布包,在奶奶眼里还不如她买菜的袋子实用,十块钱不能再多了。
当年想尽办法从父母那儿套现的小机灵鬼们,如今变成了想尽办法混淆视听的大机灵鬼,但都是本能地选择规避冲突而已。
话说回来,年轻人被父母问起关于钱的问题,又有哪一个好回答呢?
“存多少钱啦?说好的涨工资涨了吗?你卡里还剩多少钱?”……每一个都让人想选择性“耳聋”。
来源:Vista看天下
编辑:余贝娜(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