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打工一边研究地震,武汉这位农民工受邀参加地震学术论坛

2019-08-29 09:12  

一边打工一边研究地震,52岁的武汉农民工尹周民应邀参加了26日至28日在青海海东市举行的“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9学术交流”,并发表了一篇小论文在刊物《国际地震动态》上。用尹周民的话说,他是论坛中唯一没有单位的人,也是学历最低的人——高中毕业。

尹周民在论坛会场 尹周民供图

据悉,该学术论坛由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青海省地震局联合举办,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吉林大学等地震研究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参加。学术交流的内容分大地震孕震理论、预测方法和技术;数字地震观测与预报;人工智能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等7方面主题,交流采用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的形式进行。

在持续三天的会议中,尹周民主要倾听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觉得非常享受 ,完全不知疲倦听完了所有报告,还记录了笔记,学到了很多新东西。

会上尹周民并没有作报告,但进行了张贴报告交流。他认为“由于多种原因(如热胀冷缩)导致地壳与岩浆间出现空隙,这空隙里便不断聚积来自岩浆里的蒸汽。蒸汽越来越多,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又处于高温环境,这些复杂成分的蒸汽就会不断地发生剧烈反应,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便会不断地突破岩层,当突破地表时,地震发生了。”——这也是尹周民刊发在论坛会刊2000字的论文的一部分观点。

这种观点,有学者也不以为然。成都理工大学梁春涛教授对于尹周民的观点给与了否定,但对一个农民工痴迷地震研究表示钦佩。

一位农民工究竟如何参加高端学术论坛的?尹周民介绍,因为一直痴迷地震研究,结识了多位地震方面的专家教授,后来加入了以地震研究的专业群,在群里面获得主办中国地震预报论坛的信息后,提交了自己的研究文章《地震、火山、大地震》后,获得邀请出席在青海举行的“中国地震预报论坛”。“他没想到自己能获得邀请,应该是这篇论文起了作用。”

《国际地震动态》刊出的论文 尹周民供图

论坛召集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黄辅琼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们对受邀者的任何地震观点不抱成见,观点需要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检验才是正确的;也不会去盲目肯定一个人或者否定一个人。论坛是个开放而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

尹周民说他对地震的研究始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地震发生时在汉口火车站打工,不仅体会到震感也看到媒体上地震重大伤亡的报道。“要是能把地震研究透彻,能够预测地震不就能避免灾害吗?”尹周民决定一边打工一边专注地震研究,翻阅了大量地震文献和专著,还亲赴汶川、青川等地区实地勘察研究,一干就是11年。

这次论坛,尹周民前后花去差旅费4000元,甚至都没跟家人说,在他看来这些钱花得很值。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 杨佳峰

编辑:陈兰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1908/7faa742aa0a48c573a95f74d3aee990c.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