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200本,有多少人在假装读书?

2019-09-03 15:12  

“你的舒适区,正在杀死你!”

“岁月静好,不就是混日子么!”

“舒适区”又开始了新一轮背锅。

照这么说,2018年你读了20本书,那2019年你就必须读50本,100本,甚至200本,才算走出舒适区。那么,一年读20本书,和一年读200本书,一定会有很大差异吗?如果你选的书,都限于你“阅读能力的舒适区”内,那么就算总量读了200本,你也很难有长进。

作家Viscott曾说:“如果你想要感到安全,就做你已经知道的事情。但如果你想成长,你必须走到你能力的最边沿,这意味着暂时失去安全感。”阅读也一样,只有跳出你的“阅读舒适区”,伸长你的认知领域 ,才能有所突破。

舒适区,我们都听说过“舒适区”,但你不一定听过另外两个同样重要的区域。美国管理顾问Noel M. Tichy提出,舒适区之外,还有学习区和恐慌区。

01 舒适区

舒适区(The Comfort Zone),顾名思义,在这一区域内,你会感到一种习惯性的舒适。这也是很多人常常所处的区域。在这里,我们已经掌握了某一领域的技能和经验,我们可以熟练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也能很轻松地应对压力。而且,我们会感到自信,很有安全感。在这里,我们不用焦虑。但是,长期处在舒适区,我们会沉溺其中,容易松懈、怠惰、保守,无法取得进步。

02 学习区

舒适区之外是学习区(The Learning Zone)。在学习区,人们可以学习新的技能,去了解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和事物。走入学习区,意味着你不得不走出舒适区,走到你能力的边缘处,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适、不安,不过新的技能不会离你太远,是你努力一把,就可以获得的。你大可以继续享受眼前现成的果实,但如果你想吃树上更加诱人的、从来没尝过的新鲜水果,你必须踮起脚点,去够它。

03 恐慌区

如果你走出舒适区,渐渐变得焦虑,非常不舒服,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说明你走得太远,已经超过“学习区”,进入了“恐慌区”(The Panic Zone)。在恐慌区里,你的行为、思考都异常艰难。要求你完成的事情,远远超出你的能力范围。你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你不仅没有提高自信,反而感到深深的挫败。

最理想的状态,是停留在“学习区”;一直不断进步,而又不至于“恐慌”。虽然舒适区很舒服,但我们必须离开它才能了解未知;恐惧区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但我们要保证自己处在一个健康、良性的学习状态下。只有进入学习区,才能充分调动我们的好奇心,我们才能成长和学习,并创造新的发现。这个过程,也是探索自身能力和极限的重要过程。

你的阅读在哪个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是否舒适”、“是否不适”、“是否恐惧”来判断自己的情况,但有时候,人们也可能将舒适区和恐慌区与学习区混淆。以阅读为例,你是否已经深陷“舒适区”或“恐慌区”了?

阅读舒适区

只读跟专业相关的书

我上大学的时候,第一天有一位老师说,作为英语专业学生,你们要尽全力为自己创造一个纯英文环境,做好4年都不读中文的准备吧。作为一个懵懂的大一学生,我就乖乖听老师的话了。从此宿舍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英文教科书、英文小说;每天BBC、VOA灌耳朵;当时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和希拉里的演讲也是每天都要模仿研究......着魔了似的,我只关心跟英语有关的东西。意识到自己过于封闭在英语的环境里,是后来开始学翻译的时候,才猛然意识到,中文的退步,会非常影响英译中的整体流畅度——写都不会话了。而坚持看中文书籍的同班同学,依然保持着较好的中文语感,翻译就少了很多翻译腔。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为了考试、考证,容易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只读专业相关的书。

只读职业发展有用的书

这个比较像第一类“只读专业书”,也就是说为了提高工作技能,在读书的选择上,可能太有功利性。一头扎入python编程中,“我的世界是由数据搭建的,文学有什么价值?”但《流浪地球》《三体》这样的科幻大作,却是出自高级工程师刘慈欣之手。“都什么年代了,谁还读诗啊?”为了职业发展,选择“有用”的书籍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不过,过犹不及,与“无用之书”错过,往往会错失拓宽思维、发掘自己真正兴趣爱好的机会。

只读自己喜欢的书

你是否对某一个作家、某一种写作风格或某一类型的故事感到痴迷?爱上三毛、张爱玲、亦舒等的人生三观,于是好几个摘抄本都记满了她们的至理名言;东叔出书的速度,绝对满足不了我刷书的速度,《白夜行》已经3刷;穿越的玛丽苏网文读完不够,还要熬夜看爽文,夜晚全靠它们度过了......你会发现,你的阅读会停留在同一个味道、同一种风格、情节,甚至同一路思维的无限循环中。

阅读恐慌区

读超出理解能力的书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在入门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陷入“经典必读”的怪圈。也就是说,他们很可能会买《西方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哲学的故事》这种一听起来就非常专业、非常厉害的书。因为常规思维,一门学科,必须读点硬核的,否则会从一开始就打不好基础。但如果你对哲学知之甚少,一上来就选择大部头学习,很容易超出你的理解范围。所谓揠苗助长,就是选择了超过自己阅读能力范围的书籍,给自己过多的压力。

不如从《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这种有故事性、或形式比较有趣的入手,你会更容易接受。

读超出语言能力的书

James是一个英语单词量只有1000-2000的学生,为了逼着自己一把,他决定开始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英文原版,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挫败感。他在每一页都标注了生词,和晦涩难懂的长句结构,常常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他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查询一个又一个生词的过程中,失去了对整段内容,乃至整章内容的理解。他不是在看一本浪漫经典的爱情小说,而是在翻阅生词本,越看越没自信,有种“遥遥无期”的感觉。读超出自己语言能力的书,往往会剥夺你的阅读乐趣,让你感到无比气馁、和痛苦。逼着自己读完全不感兴趣的书为了职业的发展、考学压力,或者只为融入他人的对话,你是否曾经逼着自己看一些“无趣的书”?为了显示自己卓越的办公技能,你买了一本excel无师自通,但事实上你根本用不上那么多技巧;对英语并无太多兴趣的你,为了自律也加入了英语打卡的学习小组中,每天阅读几页原著,发个朋友圈就是精神支柱。这个过程中,你一直在“逼迫”自己,去接纳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以上6种情况,有一种你命中了,那么请停下手头的阅读,好好想一想:你真的要继续这样的阅读吗?

怎样定位你的“学习区”?

扩大你的舒适区

2000多年前,在堪称古代文明之巅的雅典卫城中,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人们称为“最富有智慧”的圣人。苏格拉底却淡然地说:“我所知道的,只是我的无知。”

为了解释这句话,他用木棍在地上画了一个小圆圈,然后又在小圆圈外面画了一个大圆圈:“小圆圈就是你们的认知,大圆圈是我的认知,我只是比你们知道多一些东西而已。大圆圈以外的东西,是我们都不知道的。所以每个人能做的,就是不断拓展自己的圈子,让更多'未知'变成'已知'。”走出舒适区,是个老说法。不如说,扩大你的舒适区。

阅读的时候,尝试着涉猎自己不曾读过的内容,不拘泥于自己的专业、职业和固有喜好!通过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你可以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颠覆自己相信多年的尝试和思维定式,你将学会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动不动就抱怨、指责!

学会与不适相处

在你扩大舒适区的过程中,你将会感到一定程度的“不适”,这是你必须接受的,当然也是在你承受范围内的。为自己制造“不适”,就像强行把自己从温暖的被窝拉出来,穿上运动装,去爬山。爬山的时候,你会感到浑身酸疼、气喘吁吁,真是不如在被窝里睡个懒觉舒服......但是登上山顶,俯瞰整座城、大山在你的脚下,这种令人激动、酣畅淋漓的喜悦,会让你铭记于心,回味很久。走入阅读学习区,意味着你要为自己制造“不适”,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在某一领域已有的理解基础上,读一些更深层次的书籍,拔高你的认知。这个过程是辛苦的,需要你坚持付出,甚至是克服自己的坏习惯。

随时保持阅读的乐趣

不管是舒适的选择,还是颇具挑战性的任务,最重要的是,一直保持收获的乐趣,不丢失读书的初心。“真正的阅读是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走到你能力的最边沿,意味着暂时失去安全感。当你辛苦、不适的时候,一定是在进步,一定是向前!

来源:好书推荐网

编辑:毛紫叶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008/201909/8e42d2d072870e3023b1c98b8d0d803b.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