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了,未来你会失业吗?

2019-09-10 16:48  

机器人取代流水线工人、快译机取代翻译、虚拟主播取代主持人、智慧医疗取代放射科医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对就业的影响日益明显。一些不需要创造力的工种,或者一些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岗位正出现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迹象。

相关预测显示,人工智能可能会替代部分传统就业岗位,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只有新型劳动力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这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生产车间 杨青 摄

“无人工厂”实现生产效率翻番

走进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1万平方米的加工车间,这里有从德国引进的设备、工艺完善的流水线。近90台成套机器,只有26个工人。一线工人介绍说,打磨车间引进的人工智能设备,他们手持打磨器打磨一次,机器学习就能自动生成路径。以前一天工作下来全身都是灰白粉尘,现在只要站在车间外,把机器管好就行了。

类似这样的“少人工厂”甚至“无人工厂”,在各个行业都开始发力。半月谈记者在义乌申通分拨中心看到,平台上设有240个方形分拣口,每个分拣口都代表一个城市或转运中心,700个“小黄人”分拣机器人开始工作后满场奔忙,令人眼花缭乱,但精准率能达到99.9%以上。据申通统计,700个“小黄人”一天工作10小时,能够分拣20万件快递。

“数字化无人工厂代表了全球最先进的制造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制造业所面临的劳动力短缺、产品品质亟待提升等诸多问题。”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王晓东介绍,随着用户对于小批量、多品类、个性化定制需求的不断攀升,以及企业对于生产效率、产品品控方面的不断追求,“无人工厂”未来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接受,实现大范围应用。如今,新松已经在家电、电力、卫浴、包装、物流、烟花爆竹、汽车、3C、半导体等行业的多家企业成功推广应用。

比如,新松为家具制造业研发的柔性生产线系统,可实现不同尺寸、形状、结构的门扇产品自动化混线生产,还具备对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编码识别、部件防错及产品可追溯等功能。产能上,与传统人工生产相比,生产效率提升了100%。

传统工作正被“AI+”深度渗透

2017年5月,柯洁败于阿尔法围棋被看作是中国人工智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产业领航;今年全国两会,“智能+”首现政府工作报告。

当前,作为国家战略的人工智能正在加速与产业融合,助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2019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普华永道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已在逐渐取代人类过去的工作,像欺诈检测、简历审查和贷款申请等,可以减轻员工负担,让他们从事更高级别的工作,如医生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能更快确诊;聊天机器人可以代替客服人员,回答客户简单问题。

记者采访腾讯、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了解到,这些企业已多点出击,在重点行业如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上不断深耕,探索拓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与应用。

商汤科技新兴创新事业群负责人柳钢表示,企业将人脸识别、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应用在城市安防、金融业认证、智慧零售“刷脸消费”及手机人脸解锁、智能美颜等领域,成果显著。仅在金融业提供“刷脸”认证服务的人数就超过4亿人次。

在司法领域,科大讯飞推出的智慧庭审系统率先应用到全国30余省份、400多家法院。科大讯飞政法事业群,运用大数据、智能语音、图像识别等核心技术,为全国四级检察机关提供智慧公诉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安徽、浙江、内蒙古全面应用、新疆特色应用、其他省市试点应用的部署格局。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被不断挖掘。”今年7月参加2019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作业帮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侯建彬介绍,目前作业帮已装入了1.8亿道习题及其解答方案,可以即时向查询者提供正确答案、解题步骤、视频讲解、同类习题等内容。“在互动过程中,人工智能强大的学习能力,还会让大数据题库不断充实。”

腾讯试水AI+农业领域,首创的农业人工智能系统攻克了机器智能嵌入农业专家知识的难题。种植结果显示,该人工智能系统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自然资源利用率,还大幅降低了传感器成本。2018年12月,在荷兰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温室种植大赛上,该系统获得“AI策略”单项第一、总分第二的成绩。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企业都把医疗行业作为重点目标,致力于打造“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的“AI+”医疗模式。如利用智能影像识别技术辅助医生阅片,提高放射科医生的工作效率,降低阅片的漏诊率;通过构建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在医生诊断治疗过程中给予人工智能的指导和建议等。

“AI+”影响就业喜忧参半

业界人士分析,AI在就业替代上将呈现多个新趋势。

“无人工厂”持续推进工人学历及专业需求被改变。“无人工厂”凭借灵活性强、效率高等特点愈加受到企业欢迎,在替代就业的同时,也对一线员工的学历、专业提出了新要求。记者在一些企业采访了解到,过去企业工人以专科生为主,现在工人中本科生占了相当比例。智能化后,除了要熟练掌握设备操作系统、信息系统外,还要求会保养、维护、简单维修机器人等。

浙江梅轮电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近年引入了智能化生产线后,人员缩减了五分之一。“现在我们要求员工会英语、懂电脑,这是企业智能化发展后的一个新需求点和增长点。”梅轮副总经理陈冰冰表示。

认知智能规模化落地将持续对传统劳动力结构带来冲击。一些人工智能企业负责人分析认为,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认知智能开始真正规模化落地。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必将会引导一波巨大的产业革命,对传统的劳动力结构带来冲击。比如,未来的老师、医生,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一些注重经验积累的职业能够被人工智能更高效地完成,这会导致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投入到和机器人PK的行业当中。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带来更多人机交互、人与人交互的创新方式,激活了全新的劳动力需求市场,有望创造更多新型劳动机遇。

“从历史看,每个新技术的应用,都会催生更多新职业。在新的生产模式下,会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机器可以把人解放出来,干更重要的事,人类没必要惧怕人工智能发展。”一些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将会更好辅助人类工作,减轻工作负担,“人机共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这绝不意味着被动等待。

“当前,针对年轻人技能提升的工作非常重要。也许,你现在掌握的技能到10年、15年之后就过时了。如果我们想下一代人生活得更好,我们现在就要采取行动。”瑞士德科集团首席执行官阿兰·德哈兹等企业家认为,政府、企业和个人都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员工持续学习,走出“舒适区”,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同时,为了保持整个国家的竞争力,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应共同承担对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成本。

来源:半月谈 

编辑:毛紫叶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008/201909/6aa64ab2da52ffe89eb96e1e6fc5116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