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麻城杜鹃花海 方华国摄
地图上有一条奇特而又充满魅力的纬线——北纬30°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北温带是人类历史真正的舞台。
北纬30°线横贯中国大陆腹地,从最西端的青藏高原到最东端的杭州湾,整个地带大山大川广布,物产丰富,人文荟萃。
背靠大别山,面向大长江,毗邻大武汉,地灵人杰、文昌武盛的中国杰出人才之乡——黄冈正处在北纬30°线上。作为华夏文明起源的区域之一,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贯通上下五千年,黄冈历史文化脉络清晰、奇峰并峙,形成中国文化高地。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承东启西、纵贯南北、通江达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基础教育名城、全国科普示范城、中华诗词之市、中国东坡文化名城、中国书法城、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等一张张“国”字名片,更让黄冈文化建设令人瞩目,古老雄奇的鄂东大地,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湖北省区域性增长极,为中部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交出了一份生动的答卷。
文化高地:大江歌处尽风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937年前,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北宋大文豪苏轼,伫立在长江岸边的赤壁矶头,眼前的美景和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勾起诗人无限感慨,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横空出世,震烁古今。
东坡遗风 许卫东 摄
苏轼谪居的黄州府,就是今天的黄冈市。作为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域,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制历史。
黄冈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梅县杉木乡张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早在4万年前,黄冈境内就有人类居住。
新石器时代遗址,黄冈有311处之多。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的“焦墩卵石摆塑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龙形图案,被称为“长江流域第一龙”,为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多元化提供了重要佐证。黄州区堵城镇堵城村螺蛳山遗址,是“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交汇地”,开启黄冈历史文明的先河。
公元前255年,楚灭邾国,封邾君为钜鹿侯,迁邾国君民于今黄州区禹王办事处境内筑城而居,是为邾城,这是黄冈第一座有文字记载的侯国都城。
秦置衡山郡,以邾城为郡治。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封百越领袖吴芮为衡山王,定邾城为王都。
西汉时期亦设衡山郡,邾城为郡治。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废衡山郡置衡州。隋开皇二年(582年)改衡州为黄州,始有“黄州”之名。
隋唐五代至明初,黄冈由黄州、蕲州并治。明代以后,蕲州归属黄州,黄州成为黄冈唯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黄冈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一个县级白莲河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示范区、一个县级龙感湖农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50万,是武汉城市圈东部的核心集聚区。
黄冈自古以来文教昌盛,名人文化享誉华夏。
春秋时期,孔子使子路问津,在团风孔子河留下佳话。始建于西汉的问津书院,是湖北唯一的孔子遗迹和保存完好的古代书院,是元、明、清鄂东文人的摇篮。
早在科举考试之前,黄冈普设家塾、乡校,唐代的兰溪学宫、北宋的雪堂书院和明、清林立的书院,成就了一批教育大家和科举士子。始建于唐,盛于明、清的黄州考棚街,产生文武进士953人。今天的黄冈中学,创造出全国高中教育的“神话”,被誉为“培养国手的摇篮”。
“惟楚有才,鄂东为最。”黄冈是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文艺理论家胡风,哲学家熊十力,《资本论》中文译者王亚南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的故乡。中华世纪坛收录的40位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人中,毕昇、李时珍、李四光3位黄冈名人入选。
黄冈“血染红土三尺深”,红色文化光辉灿烂。
从黄麻起义到新四军中原突围,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到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先后有44万名黄冈儿女为缔造共和国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以黄冈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红安魂 钟庆顺 摄
“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1927年11月13日,黄安、麻城的农民自卫军发动著名的黄麻起义,攻占黄安县城,成立黄安县劳农政府,黄安县书法家吴兰阶为新生的县政府撰写了“痛恨绿林兵,假称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克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的楹联,中共领导的军队第一次被称为“红军”。1952年,为表彰黄安人民为建立新中国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央人民政府将黄安改为红安。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在欢庆胜利的歌声中,黄冈革命风潮风起云涌,工农子弟纷纷加入革命的洪流。这里不仅诞生了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4支红军主力,还走出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3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200多位开国将帅。
黄冈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京剧鼻祖余三胜、黄梅戏宗师邢绣娘等中国戏剧奠基人,戏曲文化蔚为大观。
最新地方戏曲普查资料显示,湖北共有32个地方剧种,黄冈占6个,主要以黄梅戏为主,另有楚剧、罗田东腔戏、麻城东路花鼓戏、武穴文曲戏和英山采茶戏。
“一去二三里,村村皆有戏。”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冈创作上演黄梅戏、楚剧、东路花鼓戏、文曲戏精品剧目200多部,多次获得文华奖、飞天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省黄梅戏剧院杨俊、张辉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问我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从战国时期迁邾国君民入黄州,到东汉两次迁入巴人,从西晋末年流民南迁,到明清4次江西填湖广、两次湖广填四川,黄冈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根亲文化感天动地。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因躲避战乱、随军起义、逃税逃荒,大量麻城人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向四川和重庆迁徙,在巴蜀大地筚路蓝缕、生生不息。
黄冈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创作巅峰之地和东坡文化发祥地,东坡文化影响深远。
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753篇(首)诗词文赋和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达到了艺术创作巅峰。这些文学艺术丰碑,构成在困顿中崛起的东坡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冈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成全了黄冈。当年苏东坡吟唱“大江东去”的东坡赤壁,因赤壁之战而成为举世瞩目的游览胜地,更因“一词二赋”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区。
走进东坡赤壁,古色古香的楼榭亭阁掩映在翠绿丛中,千古流芳的诗词歌赋碑刻琳琅满目。黄冈城中的一座自然湖泊,因苏东坡在黄州作《遗爱亭记》而得名遗爱湖,湖面纵深开阔,岸线蜿蜒曲折,依湖而建的遗爱湖公园,集中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东坡文化,黄冈实现从“文以城兴”到“城以文兴”的历史性嬗变。
多情大别山,风流看黄冈。黄冈依山带水,风光秀丽,生态文化别具风情。
在黄冈境内绵延数百公里的大别山,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最壮丽的古杜鹃群落。“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成为享誉中外的旅游品牌。
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猎奇探险、科学研究、环境保护为一体的大型科学公园——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记录了大别山亿万斯年的天荒地老,引领黄冈走向世界。
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的黄冈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全长460公里,贯穿红安、麻城、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7个县市,连通沿线红色遗迹、绿色生态、禅宗文化三大旅游区,“春看山花烂漫,夏观流云飞渡,秋赏万山红遍,冬览林海雪原”,四季风景美不胜收。
红色圣土:挺立潮头勇担当
由于战争创伤和自然条件等因素,黄冈是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市有6个国定贫困县,公共服务民生领域欠账较多。
党的十八大之前,黄冈的公共文化设施大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场地狭小、设备落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补齐文化小康短板,确保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从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强工兴城、强农兴文”的发展重点,到出台《黄冈名人文化发展规划》《黄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黄冈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以及《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清单》,黄冈顶层设计的文化笔墨一次次加重。
从市委书记刘雪荣4次登上《黄冈讲坛》,开讲黄冈历史文化、东坡文化和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和责任目标,黄冈决策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一步步强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冈同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基础版”和“升级版”,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在黄冈市区,全国最大的东坡文化主题公园——遗爱湖公园12个景区建成对外开放,市科技馆、市遗爱湖美术馆、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博物馆、黄梅戏大剧院、黄冈艺术学校、市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建成投入使用,市图书馆新馆主体封顶,市中环路对面墩汉墓遗址博物馆主体完工,市群众艺术馆提档升级,黄州区图书馆动工新建、区级剧场改造全面展开。
罗田图书馆
在县(市),红安县、黄梅县、武穴市文化中心,麻城市图书馆,罗田县图书馆、文化馆,浠水杂技馆建成投入使用,蕲春县文化中心、浠水县数字图书馆、罗田县博物馆主体完工,团风县文化中心、英山县才知文化广场动工新建。
在乡村,新建9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67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4074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3161个村级文体广场,2070个百姓舞台。一个以市区为龙头,县(市)为支撑,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为平台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2015年岁末,投资3.1亿元、占地12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委托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运营的黄梅戏大剧院竣工投入使用,古城黄州新添一座文化地标性建筑。
2015年12月25日晚,黄梅戏大剧院举办惠民展演,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大型原创黄梅戏《活字毕昇》,1000多名市民、学生、戏迷、企业家、公务员代表成为首批幸运观众。
2015年12月28日晚,莫斯科国立音乐厅交响乐团携20余首中外经典名曲“空降”黄冈,在黄梅戏大剧院献上顶级的2016新年音乐会,给黄冈市民带来唯美视听享受。
2017年5月18日,投资近2亿元,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包括武穴市图书馆、文化馆、大剧院在内的武穴市文化中心竣工投入使用。
当晚,武穴市文曲戏研究院在武穴大剧院上演新创剧目《嬉蛙》,明快流畅、刚毅且不乏柔美的声调令观众倍感亲切,参加黄冈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场会的代表和武穴各界戏迷观看首场演出。
武穴大剧院开业运营,不但改写了武穴市文曲戏研究院这一全国稀有剧种唯一专业院团的发展历史,而且带动各镇、乡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17年7月,为深入实施“双强双兴”发展重点,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作出申报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重大决策。
2018年4月12日,经过湖北省人民政府推荐,黄冈顺利取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
革命战争年代,黄冈人民用坚定的理想信念,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面对一场文化建设的攻坚战,黄冈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不胜不休的豪情,奏响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文化繁荣兴盛助推黄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市委书记刘雪荣深入基层文化单位调研,专程赴文化和旅游部汇报,带头向市图书馆捐书,推动全市以志在必得、务求必胜的决心和信心,打造中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杆。
市委副书记、市长邱丽新作为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组长,多次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列入工作报告和综合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同财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
市政府出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领导小组议事规则、过程管理实施办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文旅云”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召开现场推进会,组织督导检查,压紧压实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主体责任。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的实施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进行视察,推动法律法规落地生根。
市政协组织考察团学习外地创建经验,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助推双强双兴战略”双月协商,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2018年10月24日,投资1亿多元,占地41675平方米、建筑面积8188平方米,坐落在浠水县北城新区的浠水杂技馆举行首场盛大演出。这座状如“菠萝球”的浠水地标性建筑,将一场精彩的杂技首秀献给“城市卫士”交警、“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以及城市管理执法者。
在欢快的乐曲声中,浠水县杂技团表演的《车技》惊艳亮相。紧接着,《力量》《晃圈》《顶技》《绸吊》《高椅》《球技》等一个个时尚、唯美、高难度的杂技绝活儿,让人眼花缭乱。
浠水文化的“菠萝效应”,带动全县一批设施提档升级,提升了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上,黄冈通过县聘乡用、以钱养事和增设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破解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配备难题,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全市业余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达2万余人,近万支社会文艺团队常年活跃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
在提高设施利用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上,黄冈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加强公共文化与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推动无障碍设施向基层延伸,创新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全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年接待读者(观众)2000万人次,专业戏曲院团年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3000多场,农村(社区、广场)公益电影年放映6万多场。
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深入推进,黄冈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百花争艳,亮点纷呈。
2018年10月20日,中国·黄冈首届农民丰收节暨罗田甜柿节在美丽的甜柿之乡、中国甜柿第一村——罗田县三里畈镇錾字石村举行。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为当地群众送去慰问演出,现场举办非遗展演,罗田县黄梅戏剧团、县文化馆及錾字石村文艺宣传队同台献艺,老百姓脸上乐开了花。
2019年1月28日,第九届中国农民春节联欢会在黄冈师范学院体育馆精彩上演,长江沿岸11个省市的农民代表,以“大江奔涌魅力中国”为主题,融入喜年节、新农村、美黄冈等元素,向长江母亲、向广大农民,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高亢激昂的罗田东腔,把观众思绪带到千里巍巍大别山;字正腔圆的《黄州美景花烂漫》,展示黄梅戏的清丽婉转;《妈妈的味道》这首在央视竞演《魅力中国城》中大放异彩的原创歌曲,深深打动现场观众;歌舞《黄安谣》,再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红安花生、罗田板栗、英山茶叶,为现场观众平添一份浓浓的黄冈情意。
诗画家园:文旅融合再出发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是东坡诗词里的黄冈。
“赏不够黄州美景花烂漫,听不够赤壁江水拨琴弦。”这是黄梅戏《东坡》唱词里的黄冈。
然而,千百年来,交通不便曾是制约黄冈旅游发展的瓶颈,天生丽质的大别山,藏在深山人不知。
2011年12月19日,穿溪越涧、飞渡关山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建成通车,把沿途23个乡镇的38个景点景区连成一线。
2012年7月,从光谷上三环,通过武英高速到大别山出口,沿大河岸、白庙河直达薄刀峰,家住武汉市的江先生去了一趟罗田。打那以后,江先生喜欢上了黄冈,现在只要有空,江先生就会带上家人自驾两三小时去黄冈过周末。
江先生说,除了常去罗田的薄刀峰、天堂寨,红安的天台山、麻城的龟峰山、英山的桃花冲、浠水的三角山他都去过。“全程都是高速,沿途都是风景,开车很舒服。”
2014年6月18日,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开通,武汉与黄冈进入“同城时代”。
几天前,武汉市民石晓丽被“大别山水好风光,24分钟到黄冈”的宣传语吸引,怀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坐城铁来到古城黄州。
沿着苏东坡的足迹,聆听着东坡诗词歌赋,感受遗爱湖大洲竹影的清幽静雅、千叶湖休闲农庄的湖光水色,如同徜徉在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没想到离武汉这么近,有如此美丽的地方!”石晓丽在朋友圈里发出由衷的赞叹。
一线串珠的品牌效应加速了黄冈迈向世界的步伐,黄冈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高频“打卡地”。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连续10年保持20%以上“双增长”,年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300亿元。
走近大别山,发现大别山。
这里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结合带,是著名的大陆造山带之一,有距今28亿年至2亿年间不同地质时代的花岗岩体,是全球花岗岩地质的集中呈现。
这里有4个世界级、5个国家级、21个省级地质遗迹景观,有“大别第一峰”天堂寨、“天下第一石龟”龟峰山等独特的地质地貌,具有极高的文化旅游和科研科普价值。
这里还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有2000多个物种生命,森林覆盖率高达89%,被誉为华中“绿色明珠”“中部生态之肺”。
酒好也怕巷子深,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6年9月,时任市长刘雪荣在一次培训学习中获悉地质公园申报信息,随即确定按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三步走”战略,申报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
十二年磨一剑。2018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4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为世界地质公园,这是湖北继神农架之后第2个、我国第37个世界地质公园,为黄冈推进文旅融合拿到一张世界级名片。
最是一年好风景,文旅融合正当时。
2019年4月6日至7日,省黄梅戏剧院由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张辉带队,众多实力派演员和黄梅戏新秀走进麻城景区,在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古孝感乡都度假区、孝感乡文化园倾情献艺,为市民和游客朋友带来文旅融合的饕餮盛宴。
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脉,是麻城最大的资源财富。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麻城市深度发掘文化和旅游资源,加强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发展。
4月14日,英山县游客中心笑语不绝、掌声如潮,第二十八届湖北·英山茶文化旅游节在这里开幕,吸引了全国各地上万名游客。
精心编排的英山原生态歌舞、茶歌对唱、民俗展演、舞台剧,让人目不暇接;百名身着汉服的“茶仙子”整齐划一的茶道动作,令现场“仙气”十足;大旅游、大健康项目招商签约和茶旅康养产品展销火爆开场。
英山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机,立足悠久的种茶历史,利用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及山地、森林、温泉、漂流等绿色生态文化资源,推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乡村游、康养游、研学游,推动英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造化钟神秀,大别举世奇。
为抢抓“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获世界地质公园重大机遇,深化文旅合作,发展全域旅游,2019年5月9日至12日,黄冈凝聚政府、市场、资本、产业、研究等各方面力量,举办2019大别山(黄冈)世界旅游博览会,以“融合、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以大文旅、大招商为主线,全方位推介黄冈特色资源、品牌形象和资源优势,打造从大别山走向世界的“旅游+”合作、交易、推广平台,红色黄冈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历史是黄冈的底色,红色是黄冈的灵魂,生态是黄冈的颜值。”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学介绍,触摸历史文化、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发掘生态资源、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是黄冈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文旅融合上打出的3张好牌。
“不是天上的霞,不是画家的画,它比霞美胜似画,那是家乡的杜鹃花……”
“麻城杜鹃花是北纬30°最激荡人心的红色花海,是大别山最美的红飘带。”邱丽新说,“红色代表革命、吉祥、喜庆和美丽。老区黄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奋笔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献礼。”(李青松 夏建国)
来源:荆楚网
编辑:谢梓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