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中秋念东坡先生

2016-09-14 12:20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

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

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人生煎熬。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阅遍世事的人都明白,许多事情,一眼是看不到头的。一时春风得意,或一时折戟沉沙,都不会永远算数。人在“熬”的过程中,也会越来越心神安稳,远离浮躁,在宁静中修炼出更强的定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能传诵千古,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由于它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熬”是一面镜子。它能告诉你,你能不能忍受时间的推移,等到峰回路转的那一天。肯经受这门修行的人,定会收获超乎常人的坚毅品格。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生曾“熬”过大风大浪,有过披荆斩棘的故事,自然比“春风秋月等闲度”来得更好。东坡先生获得如此蜚声中外的成就,是他于百折千磨中提炼出了人生最本质的精髓。

诗词歌赋里迷恋你太久 

千年积淀孕育你的深厚 

大江东去停不住那脚步 

赤壁怀古东坡把爱遗留

——《千年黄州》

黄州成就了东坡先生,东坡先生也成就了黄州。

我们永远怀念您,因为您永远是黄州人的骄傲、黄州人的热爱!

来源:黄冈旅游一票通

责任编辑 陈 兰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1609/4edb87f7814f9a10aa952970e990763a.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