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出游,请远离这10种不文明行为!

2019-10-05 09:02  

君不见,马尔代夫的海边有我们的游客在捞珊瑚;君不见,埃及金字塔上曾留下我国游客“到此一游”的痕迹;君不见,北京十字路口众人“组团”闯红灯,君不见,江苏虎丘山游客过后垃圾泛滥……

旅游中的陋习,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旅游、出行过程中最常见的十大不文明行为。

一、随处抛丢垃圾、随地吐痰、吐口香糖

 

岂一个“随”字了得,丢者倒是随心所欲了,可方便了自己却恶心了别人。毫无疑问,随处丢垃圾、随意吐痰、吐口香糖无疑是我们在出行和旅游过程中最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媒体曾多次曝光该类恶习,今年5月1日到5月3日,通州举办的北京草莓音乐节,三天吸引游客25万人次,而观众离场后,现场垃圾遍地、一片狼藉。

二、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

 

不冲洗厕所,“脑补”相关画面总让人作呕。但是,在旅游景区、车站、酒店等公共场所的公厕内,这种现象屡禁不止。“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提示语往往被置若罔闻。

三、公共场所随便吸烟,污染公共空间

 

吸烟有害健康,而被动吸二手烟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觑,但是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却并不容易。自己吸烟很放松,但在人口密集之处,特别是室内等封闭空间中的其他人“被”吸二手烟,实在缺乏公德。

四、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座位、相互拥挤

 

在地铁或者公交巴士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请形:拥堵在车门外的乘客们在车门打开瞬间一哄而上,直接冲向车厢的空座。我们不排除不少人会让座给老人、孕妇和孩子,但如此争抢和彼此推搡拥挤,实在有失风度,更有失尊严,让陌生人之间丧失了基本的敬意。

五、不遵守秩序,插队、加塞

 

在景点买票,在车站候车,排队、加塞让人深恶痛绝。轻者遭人白眼或言语褒贬,重者更有游客因此大打出手。2013年2月,海南龙王别院候车点,游客因不遵守公共秩序插队加塞被工作人员制止,恼羞成怒对工作人员大打出手。

六、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大声喧哗、扎堆吵闹

 

“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这是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在学习的基本礼仪。然而,出行、旅游过程中心情激动的游客却将这抛到脑后,三五成群不仅嬉笑打闹,对旁人的侧目甚至视而不见。殊不知,公共场所旁若无人的高声打电话等“噪音”是对他人的侵犯,同样令人反感,也是无公德心的表现,既有损个人形象,又影响他人。

七、景区内随意攀爬、刻字留念,破坏景区草地、花木等

 

说道景区内随意攀爬、刻字留念以及践踏草坪、折损花木等行为,我们身边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从万里长城到埃及金字塔,“到此一游”成了中国游客负面形象的“黑色”标签;每年樱花节,诸如武汉大学校园就饱受游客们高校游之苦,樱花被各种折损,“樱花节”成“樱花劫”。

八、宗教场所嬉戏、玩笑,随意拍照

 

庙宇、教堂等宗教场所,是具有神圣和庄严氛围的场所。在宗教场所参观时游客打闹、说笑以及随意拍照的行为,不仅破坏了这种严肃的气氛,更是对信教群众的极大不尊重和冒犯。尊重他人的习俗和信仰,是起码的礼貌。

九、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酒足饭饱后剔牙、打嗝

 

特别是在夏季,游客(一般是男性游客)在旅游景点打赤脚、赤膊坦胸,实在有碍瞻观;当众剔牙、打嗝等行为更是令人难以忍受。

十、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缺乏基本社交修养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面对部分游客在出行时言谈的粗俗、举止的粗鲁,让人不齿的同时也让人感到社会基本公民教育的缺失。

出游,请带上“文明”这个行囊!

前不久,两名男子不顾《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等规定,公然在故宫吸烟,并拍下视频炫耀,最终两人及拍摄视频者分别被警方罚款200元。少数游客的不文明举动让人闹心,污损了景观,扫了其他游客的兴致。

  每逢假日,走出家门游玩成为不少人的选择。人们沐浴阳光,享受美景。但与此同时,时常有一些不文明现象出现。在一些景区,有的游客随处丢垃圾、吐痰、吐口香糖,方便了自己,恶心了别人;有的游客走到哪里,“到此一游”刻到哪里,毫无顾忌;有的游客随意攀爬,践踏绿地;有的游客故意毁坏景区公共设施,折损花木。

  为了规范游客行为、促进文明出游,有关部门出台了挺多规定,也有一定成效,可不文明现象还是时有出现。问题的“病根”在哪里?

  原因是多方面的。少数游客个人素质不高,自控能力差,在景区只顾逛得痛快,全然不顾规矩,怎么刺激怎么来,认为不文明行为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假期不少景区内游客人满为患,管理者忙于保障安全,对扔垃圾的、乱刻字的根本管不过来,而且景区并不具有执法权,面对不文明行为除了劝导别无他法;制度执行刚性不够,难以对不文明行为起到实质性的惩戒作用,惩戒力度缺乏威慑力。

  去年在甘肃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保护区,先有一名女游客不顾工作人员和其他游客劝阻,翻越护栏,脚踩丹霞地貌拍照;后有两名男游客潜入丹霞地貌,肆意踩踏刨坑,大呼自己破坏了6000年的地貌,还上传至网络。一些游客的素质较差、景区的管理存在漏洞、惩戒措施威慑力不够等因素,形成了这样让人痛心的现象。

  整治景区的不文明行为,管理部门、景区管理者、游客要一起发力、多方配合,既要有引导、服务的“软措施”,也得有限制、惩戒的“硬约束”。

  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让旅游法、《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等更好地落地见效,重拳整治旅行社、景区的不规范做法和游客不文明行为,维护旅游环境与秩序。

  景区管理者要提升服务水平,创新工作思路,促进文明出游。比如,重点热门景区应未雨绸缪,制定科学预案,有效疏导客流,确保景区运行井然有序;合理设置垃圾桶,建设好厕所等基础设施,为游客“生态旅游”创造良好条件。

  游客应懂得自律,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充分认识到不文明行为给他人、环境以及自己可能造成的影响,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近年来,一些驴友进入景区未开发、未开放区域的“野游”行为屡见不鲜,有的人因此遇险。黄山等景区管委会制定有偿救援实施办法,对违规游客实行有偿救援。这样的举措提醒游客:要充分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违规就得付出相应代价。

  游客的一举一动不仅显露个人的文明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域、一个国家的形象。外出旅游,备好大包小包时,一定要带上“文明”这个极其重要的行囊。(寇江泽)

来源:工人日报、人民日报

编辑:谢梓淇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1910/772d41b4c5905d7fda723d4cfde4b384.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