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深访丨湘籍医生进入黄冈一线隔离病房后的34小时

2020-02-02 22:40  

2020年1月31日晚,邵阳市人民医院的援鄂医生曾光,第一次走进了黄冈区域医疗中心的隔离病房,为了方便队员相互辨认,他们在防护服外最显眼的位置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曾光(左)与医疗队成员进入隔离病房。

曾光的名字最好记忆,他与经常在媒体露面的“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同名同姓,他们也有着同样的使命:战胜“新型冠状病毒”,在湖北打赢这场硬仗。

截至2月1日晚11时,曾光所在的湖南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已进入黄冈隔离病房34个小时,医疗队最深刻的感受是:“情况比自己想象的还是要严峻一些。”

2月1日,黄冈当地媒体发布的疫情通报。

不吃不喝工作6小时,医护人员都穿纸尿裤

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是黄冈版“小汤山医院”,湖南的医疗队接管了院内两个病区,西6区和东6区共100张床,目前已收治91人,而这里的“病区”就相当于普通医院的“科室”。

“黄冈的疫情很严峻,今早起来看新闻又新增了100多例,我们很揪心。”医疗队副领队曾普华介绍,隔离病房里现采取的是轮班制,4个医疗组配合8个护理团队,按每6小时一班轮岗,但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一个班还不只6小时。

隔离病房内。

在进入隔离病房之前,医护人员都经过了严格的防护服穿脱培训,大家会先在里面穿上自己的保暖内衣,然后再依次是洗刷衣、隔离衣、防护服,还要戴上帽子、N95口罩、护目镜、手套等。

“6小时不吃不喝,还有高强度的工作,对于他们的身体素质,可以说是一项非常大的考验。”医疗资源紧缺,曾普华说每一个医护人员上岗前都会先吃饱、少喝水,穿上纸尿裤,避免生理需要导致一套防护装备的浪费。

在病房里,隔着厚厚的玻璃,隔着护目镜,医护人员日常的沟通也有了障碍。在传递重要信息时,医疗队成员都会默契地拿起纸笔,用文字沟通,避免出错。

在隔离病房内,队员之间通过文字沟通。

家属央求入病房陪护,他只能狠心拒绝

从1月31日晚8点进入隔离区,到凌晨3点出病房,回到寝室,洗手、洗澡,将换洗的衣服泡好,曾光还是无法安稳入睡,他眼前又浮现出了刚结束的工作。

“没有特殊情况,家属是肯定不能进入隔离区的。”曾光说,在他收治的病人中一位79岁老太太的家属让他印象深刻,患者女儿将老人送入病房后迟迟不愿离开,央求要进去照顾母亲。

“我仔细和她解释了老太太的病情,告知了她接触过程存在的感染风险,她当时就哭了。”曾光想,她作为女儿,不能在病床前尽孝肯定非常难过,但即便如此为了她的安全,一定不能不能让她陪护。

病房里除了病人,就是医护人员,再没有其他的帮手。对于重症患者,医生就是病患抵御病毒的战友,也是病人的全部希望。

多名医护人员深夜抢救重症患者。

“对于重症患者,通常需要数名医生同时协作才能实施救治。”曾光说,对于普通人而言“翻身”这个动作再简单不过了,但对于重症患者,医生要费很大的劲。

重症患者身上大多连接着复杂的仪器设备,忙完之后所有人几乎都全身湿透,而且还有防护服被刮破的风险。“每一次的操作都需要我格外小心,要保护病患,也要保护自己。”

十多名病患身上的故事,鼓舞着一线医生

在曾光值班期间,陆陆续续收治了十几名病人。“我也会跟他们聊天,了解他们从生病到入院的经过,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

其中一位72岁的老奶奶,询问病史得知,她的老伴已经去世,儿子也是一名医生,因为忙碌加班,不幸被感染,后来自己和儿媳都被感染。

“在治疗时老奶奶脸上的表情很平静,看到我也总是说起自己的儿子。”奶奶说自己一定会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出院,话语里没有一丝怨言和抱怨,更多的是对儿子的爱。

还有一名患者是个9岁小男孩,他一个人爬上病床,拿出手机,接通妈妈的视频,非常乖巧地说道:“医生叔叔来看我了,我会好好听他的话,早点出院回去上学。”

“说实话第一次走进隔离病房,说不害怕肯定是假的。”曾光说,但是看着患者脸上渴望的眼神,无形中也鼓励了一线的每一位医护工作者,“让我们更想帮助病患早日摆脱病毒。”

部分医疗队成员合影。

“我此生真的有幸,有这么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在抗疫一线的我们,只为等你露出笑容走出这紧闭的房门……”休息之余,医疗队的蔡良其写下了一首小诗,诗里有对战友的赞扬,更有对病患的祝福。

希望如诗中所说,志同道合的你们齐心协力,早日让病患走出紧闭的隔离病房。而最美的“逆行者”们,湖南人民盼你们早日平安归来。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002/8902ac21b7c9015dd36b3c737d9229f4.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