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动的心,我来倾听 ——湖北黄冈疫情心理援助背后的故事

2020-03-10 19:09  

“张老师,晓晓的针刚刚打上了。”接到团队打来的电话,湖北省黄冈市防疫心理援助服务小组一级心理咨询师张静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这是她最揪心的一个受访者,家住罗田乡村的留守儿童晓晓患有糖尿病,每天必须打胰岛素。疫情来袭,爸妈没能赶回家,懵懂的晓晓不小心把所有针头都污染了,如果打不了针,晓晓的生命将受到威胁。

当天下午,接到晓晓奶奶惶恐崩溃的求助电话后,张静和她的团队开启了一场马拉松式的爱心速递,打了数十个电话,市县两级防控指挥部、医院、药房、志愿者、爱心妈妈等10多人次的爱心接力,终于让晓晓安全地打上了救命的针,奶奶的心情也由阴雨转晴朗。

和晓晓一样,黄冈防疫心理援助服务热线开通一个多月来,有3686人次在这里得到了有效帮助,其中还包括了7位心理压力巨大的求助者。

“1+N”心理援助矩阵,引导公众戴好“心理口罩”

黄冈市是湖北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市。截至3月9日,累计确诊病例2907人。

疫情之下,受伤的不止是身体,还有心灵。不论是一线医护人员、基层防控工作者,还是病患隔离者、宅家的普通市民,或多或少出现害怕、焦虑等负面情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

2月4日,黄冈市卫健委联合湖北静远心理咨询中心,在全省率先开通了战“疫”心理援助热线12320和0713-8835009,并专门开通了留守儿童、残疾人等两条专线。

热线值班咨询师徐向丽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是确诊患者刘生。刘生和母亲都已确诊新冠肺炎并入院治疗。自己低烧十几天仍未好转,周围有熟悉的朋友因感染而离世,自己的病情不敢告诉外地的妻儿和家里的父亲,情绪非常焦虑。

徐向丽耐心倾听陪伴,鼓励来访者,尽情宣泄负面情绪,告诉他,和他分享好消息,引导他正确管理使用手机,隔离负面信息,良好的心态,是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法宝。近一个小时的谈话,刘生情绪逐渐稳定平复,信心增强。两周后徐向丽回访,刘生已治愈出院,给徐向丽发来感谢信息:“昨天出院了,感谢您在我糟糕时候的开导和鼓励,那次沟通很关键,直接扭转了我多日的负面情绪和恐慌,真是蛮感谢啊!”

为更精准精细服务求助者,黄冈市又陆续开通了4条一线医护人员心理援助专线;成立了7个医患心理援助微信群; 4个妇幼心理援助群。至此,构建了以12320热线为主体,以留守儿童、残疾人、医护人员、隔离点群体等为辅的“1+N”心理援助矩阵,经过岗前培训的52名心理咨询师,24小时在线服务,引导大众戴好“心理口罩”,齐心协力阻击疫情。

传导积极情绪的力量,做“疫”线工作者的“千斤顶”

在众多咨询者中,知名积极心理学教练陈红利印象最深的是一线医护人员和基层防控的干警和社区干部。

拨通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时,民警小李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疫情暴发后,他一直在防控疫情一线工作。随着工作强度的加大,小李渐渐感到疲惫与害怕。“我一直不能回家,害怕自己被感染,甚至传染给家人,偶尔回家,看到家人跟我一样的焦虑……”

陈红利心引导这位干警重新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您一直在一线坚守,非常了不起。同时还有许多志愿者,他们的本职工作不是干警、不是医护人员,但却起早贪黑,不计报酬,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中,因为大家都是在救人,作为公安干警,你应该比一般人更懂得该如何保护他人……等战疫胜利了,回想自己也贡献了一份力量,那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经过近半个小时的耐心交谈,这名干警重新树立了信心,表示把工作压力化为动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战疫中。

与基层防控人员一样,持续紧张和高强度工作,使一线医务人员身体和心理都始终处于“高压”状态。

心理咨询师王礼端曾接过一位方护士的求助电话:“老师,我刚不小心让给患者打过针的针头误扎了自己,同事也被误扎了,现心理特别紧张、难受,担心自己和同事被感染。还很愧疚很自责,觉得自己好笨好蠢,对不起同事。又怕被隔离,离开救治一线,在这么紧要关头拖了队里后腿。我怎么办?"

听着方护士惊恐不安的诉说,王礼端了解到,方护士是第一批援黄医疗队成员,已连续工作了20多天,参与治愈了一批患者。被误扎后快速进行了处理,把危险性降至最低,于是点赞他的无私奉献,感谢他为疫区人民的付出。引导他说:“如果有可能被感染,您和同事们应该对救治信心更足。”慢慢地,方护士绷紧的心轻松下来,表示保持乐观心态,认真投入工作。如今,方护士仍战斗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陈红利说,在全民战疫特殊时期,积极情绪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战胜疾病,可以让我们在艰难的困境中更加坚韧。

“心理咨询+社工+志愿者”立体网,为公众点亮“暖心灯”

黄冈市防疫心理援助热线工作分析报告显示:截至3月8日共受理诉求3686人次。从诉求内容类别来看,心理障碍类的受理量最多,占比为71%;其次是单纯咨询防疫知识类,占比为13%。从诉求人员类别来看,一般居民较多,占总受理量的37%;隔离人员数量排第二,占总受理量的22%。

湖北静远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张静,曾参与过汶川地震、富士康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援助。她说,这次疫情与地震等突发事件不同,持续时间长,呈现出全民焦虑。

热线值班的老师都接到过多例类似的求助者。如,咨询者姜女士从外地回到黄冈的,因疫情多日封闭在家跟患有精神疾病的婆婆一起生活,自感婆婆病情加重,婆媳关系紧张,害怕矛盾升级,担心越来越糟糕。咨询者乐老师诉说,每天辛辛苦苦给学生上网课,但是自己的学生一直没什么反馈,感觉做的都无意义,但还要装作乐观、相信他们的样子,心理很消极崩溃。

“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多数人闷在家里,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一些矛盾就此被激发。”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导师、心理援助志愿者曾凡林建议,特殊时期,市民应增加依从性,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遵守战疫期间的法律政策,积极配合防疫;还要主动调适个人心态,适应非常时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包括借助互联网的工作和学习模式、集中采购或网购生活物资等,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让阳光心态来为自己保驾护航。

留守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在疫情下,不仅要疏导他们的心理情绪,还要链接社会资源,及时解决其生活困难。为此,黄冈市建立起心理咨询+社工+志愿者的立体保护网,成为特殊人群的“暖心灯”。

“如果再不让我上班,都感觉生活无望了。”3月2日热线值班老师柯丽接到了一个电话,咨询者一开口就情绪决堤。这是一名在商超上班的王女士,家庭困难,与患有智障的丈夫离婚但没离家,女儿在读书,就靠她一个人养家糊口。因其所住的楼栋有个确诊病例,严格封闭后,她无法上班。她说,“压力太大,不上班就没经济来源了……”

在柯老师耐心疏导安抚下,王女士渐渐找回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可心理援助服务还在进行。获知情况后,黄冈市防疫心理援助服务小组组长熊双林立即微信转账500元给王女士应急。黄冈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组织市委组织部、王女士所在社区和单位相关负责,连夜研究了长期包保服务方案,解决了王女士的后顾之忧。

疫情防控持续向好,胜利即将到来,生活终将回到正轨。张静还记得,2008年她参加汶川地震心理援助一年后,仍然会接到相关电话。她说,当各种支持、援助慢慢地撤回,应激状态消除后,可能有更多的人需要进行心理创伤的干预和修复,心理咨询工作任重道远。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毛紫叶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003/ae51aaa9f635e2dc3f548bdd43d6dd7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