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各地都在采取各种方式积极为湖北“带货”,帮助湖北把当地的特产卖出去,以缓解当地农产品的滞销问题。其实,为湖北“带货”古已有之:一千年前曾到访黄州(今天的黄冈)的苏轼,就写了不少诗,让黄州当地特产名闻天下。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不就相当于“带货”?
如果说黄州最有名的特产,应该就是“东坡肉”的原料——黄州猪肉了。苏轼在《猪肉颂》里写:“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可见黄州猪肉价廉物美,很合苏轼的胃口。
不只是猪肉,黄州似乎是个“宝藏”,水里游的、山上种的,美味风物不少。苏轼一到黄州,就打听到了,长江有鱼、山上有笋,都是当地著名土特产,赶紧写两首诗纪念一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不仅会写诗,厨艺也很好,这些鱼很快进了他的锅里。他自己说:“予在东坡,尝亲执枪匕煮鱼羹以设客,客未尝不称善。”至于笋,他不仅自己爱吃,还寄给朋友试吃,还怕别人不会做,特地附上菜谱:“我家拙厨膳,彘肉芼芜菁。送与江南客,烧煮配香粳。”
苏轼“带货”,当然也少不了喝的。在黄州,他说:“酸酒如虀汤,甜酒如蜜汁。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他倒是酸酒、甜酒都不挑,只不过都不好喝,跟喝水一样。黄州确实没什么特色酒,但是敬业的苏轼,没有特产也要强行制造特产。
他说在黄州这么多年,“几思压茅柴……何从得此酒”,一直想喝一种叫“压茅柴”的酒,却没法喝到。这不是名牌酒,就是民间私酿土酒,清人说“酒之劣者,俗谓之茅柴酒”。苏轼给这种酒“带货”,也不怕翻车。
黄州茅柴可能确有特别之处,或者是苏轼的“带货”特别卖力,这种小作坊酿酒后来竟变成了名品。后来苏轼的朋友张耒到黄州去,就公然说“去国一千里,齐安酒最醇”,黄州土酒真香。
不过阅读苏轼在黄州的作品,这片土地什么最好呢?还是人。
苏轼在离开黄州的时候,写过一首《满庭芳》: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苏轼在黄州待了四年多,连他的孩子也学了一口当地方言。他的身份虽是个贬谪之人,但这里的人对他却很好,为其添了很多色彩。从这首词就能看出,这里的朋友,劝他终老于此地。他也和朋友说,不要剪伐我在院子里种的柳树,长江南岸的朋友,也常常晒晒我的渔蓑,我还会再来的。
读一读这时候的苏轼,就知道他并不孤独。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他半夜睡不着,就要出门遛遛。遛遛就算了,还要跑到承天寺对张怀民说,把别人也喊起来。地方官对他们也很好。苏轼看中了一块斜坡地想种点菜,黄州太守徐大受很照顾他,马上就同意。这块地,被他命名为“东坡”。也就是说,若无太守的关照,没有这块地,苏轼不会成为“苏东坡”。
在黄州,苏轼是贬谪之人。但这里的人常给他送温暖,使这位了不起的文学家,在这块地方找到了安稳。苏轼在前面那首《满庭芳》里说,自己以后还要来。其实自此一别,苏轼一生再未去过黄州。
但是苏轼让我们知道了,湖北不仅有小龙虾和热干面,也有厚重的历史、地道的风物、真诚而友善的人们。这片土地,是这样值得我们自豪。
我的家乡我宣传,
为黄冈特产来拼单吧!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毛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