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黄州实践

2020-05-20 15:09  

2018年以来,黄州区抢抓全国第三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机遇,因时因势推进改革工作,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止目前,全区纳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111个村,全部完成清产核资、清人分类、股权配置,建立集体组织110个,发放农户股权证34596份。

一、建立“三三机制”,高位推进改革

一是“三级联动”聚合力。坚持区委统一领导、四套班子齐抓共管、区乡村三级联动、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乡镇组织落实,村级具体实施,吹响改革号角。区委常委会决定,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任常务副组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抽调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农业、财政、审计等部门干部,组成7个工作专班,一对一督导7个乡镇街道改革工作。实行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领衔改革制度。落实乡镇街道派国家干部任驻村特派员、派财政所干部任驻村指导员制度,派驻人员签订责任承诺书。

二是“三制并行”抓落实。实行“报告制”,各阶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村向乡镇报告、乡镇向区报告;实行“背书制”,报告实行负责人签字背书,村级报告由村支部书记、驻村特派员签字背书,乡镇报告由党委书记、区派驻各乡镇工作组长签字背书;实行“销号制”,全区有改革任务村各阶段工作百分之百接受区级销号验收,验收结果全区排名。

三是“三项制度”推进度。建立“双周汇报、双周督办、双周通报”三项制度,区领导小组每两周组织一次督查,每两周召开一次督办会,每两周发一期督查通报。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区直相关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畴,以考促改。

二、做到“四个清晰”,保障农民权益

一是清产核资“家底清晰”。2017年起连续三年在全区开展以清资产、清资源、清资金、清合同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资”清理和清产核资工作,全面清收集体资产资源,全面废除不合理合同,做实村级组织“家底”。清理过程中,严把召开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清产核资办法、向乡镇政府请示核准、乡镇政府批复、向村民下发告知书、开展清理、公示确认、汇总上报等七个环节,严格按照摸底调查、价值评估、产权界定、公示确认、审核备案、建立台账、汇总上报、乡镇审核、区级验收等九个步骤,做到应清尽清、应废尽废、应收尽收,不留尾巴。通过清产核资,增加集体经营性资产9618.4万元,村均增加86.6万元,占经营性资产总额的8.4%;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1124.3万元,村均增加10.1万元;收回历欠集体承包收入款544万元,增加集体未承包到户土地面积2456.1亩。

二是身份认定“成员清晰”。总结梳理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5种界定办法,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原始取得、法定取得、变更取得、协商取得四种类型,明确身份丧失、不予认定的五种情形。各村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通过“三次入户调查、三个会议讨论、三榜确定方案”,由群众签字按手印确定成员身份,确认集体组织成员154255人。

三是资产量化“类别清晰”。设置四种资产量化方案,确定集体收益分配依据。对集体经济发展较好,只有经营性资产、没有资源性资产的,将集体经营性净资产进行股权量化;对没有经营性净资产,但有资源性资产的,以资源面积形式或今后产生收益进行股权量化;对既有经营性净资产又有资源性资产的,按经营性净资产总额与经营性资源总面积进行股权量化;对无可配的经营性净资产、又无资源性资产的,先界定成员身份,根据成员农龄、劳龄等因素确定资产分配系数、设置股份,暂不进行资产量化,待以后获得集体经济收益时将此系数作为收益分配的依据。

四是股权配置“权益清晰”。集体资产股权设置按集体股和个人股两种形式,集体股占30%,个人股占70%;个人股设置基本股、劳龄股、贡献股。个人股配置各村因地制宜进行。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采取基本股+农(劳)龄股的方式或基本股+农(劳)龄股+贡献股的方式配股。股权设置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实行“一村一法,百村百法,代表讨论,群众手印”,群众说了算。

三、发展“五类主体”,激活农村市场

一是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或经济合作社。在有经营性净资产的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纯农业型乡镇各选两个村开展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试点,其它村建立经济合作社,全区共建立35个股份经济合作社、74个经济合作社。

二是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对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基础上,由集体领办,农民自愿将承包地的经营权入股组建33家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体统一规划,分户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

三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政策扶持、加强指导、示范引导,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99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达到51.3%。

四是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5个,托管土地面积21310亩。

五是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依托市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成立乡镇分中心,形成市区乡镇村四级农村产权交易网络。2019年完成198宗交易,交易额1.12亿元;流转土地4.9万亩,有3871宗土地流转信息录入《黄冈市农村资产交易管理信息平台》及《湖北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

四、探索“六种模式”,壮大集体经济

一是盘活集体资产,发展“资产经营型”集体经济。对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校舍、厂房、仓库等集体财产,通过扩建改造、发包租赁、入股联营等方式盘活存量,增加收入。余家湾社区通过清产核资,收回原年40万元承包经营的农贸市场,由村集体经营,年收入增加到16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从2017年的3253万元,增加到2019年5372万元。

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开发型”集体经济。村开发荒山荒地和机动土地资源,流转或联合经营新型农特产品,增加集体收入。雨山寺村将集体土地285亩入股由村支部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红冠桃、葡萄、火龙果,村集体年分红经营收入38万元。

三是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产业带动型”集体经济。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由村集体推进农民无力经营的承包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袁家铺村流转土地2700亩,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引来春阳蔬菜、嘉裕葡萄、紫晶火龙果、常志森采摘等经营主体发展特色蔬菜、水果产业,招徕市民下乡现场采摘,年经营收入达到2300多万元。

四是注重多元合作,发展“合作共赢型”集体经济。促进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协作、协同发展。六福湾社区利用留地置业土地与黄冈市和泽盛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经营,利用商铺面积与黄冈市城投公司合作经营,年集体经营性收入180万元。

五是立足生产生活,发展“服务创业型”集体经济。城中村、园中村成立物业管理公司,纯农村组建劳务合作社,创办经营性服务实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六是实施“能人回乡”工程,发展“城乡融合型”集体经济。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激活农村资源,变农村资源为创富资本,变乡村为创业乐园、变农民为合作股东,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带动集体经济发展。2019年,全区签约能人回乡创业项目69个,总投资额38.34亿元;动工建设68个,已投入金额12.11亿元。

来源:黄冈政研公众号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005/be3ced37d6f07c3f1997f5ef7e9b1bba.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