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的背后有一群湖北籍参试人员付出无数心血和努力
宜昌籍计量系统工程师:陈俊
陈俊
最早进场检定仪器仪表,一天站立10多小时
确保发射场上所有仪器仪表、设备设置的精准合格,是航天发射任务顺利进行的前提基础。
探测火星任务启动前,宜昌籍计量系统工程师陈俊所在的计量团队已提前20多天进驻场区,开始了各类仪器仪表设备设施的检定。
“不能有丝毫大意,必须是100%精细、100%精准。”陈俊介绍,完成一次标准合格的检定,要操作设置上千次,非常考验岗位人员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今年以来,陈俊和同事们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2次入驻场区,进行了全覆盖的计量检定,光他个人就完成了1500多台(块)仪器仪表的检定工作,为长征五号B和火星探测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硬件基础。
因为操作的特殊性,陈俊检定仪表时必须全程站立,为了给任务测试工作预留充分的时间,他和同事们加班加点把计量工作往前赶。有时候,一天就要站立10多个小时。
“集中检定的那些天,虽然累,但特别自豪。”陈俊说,当看到长征五号拔地而起、直刺苍穹的那一刻,真切感到身为航天人的光荣和自豪。
宜昌籍测控总体工程师:李伟
李伟
发射场测控系统的大管家
发射场测控系统是掌控火箭飞行状态的千里眼、顺风耳、指挥棒,宜昌籍测控总体工程师李伟是这个测控系统的大管家。
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他负责对测控系统的所有工作进行总体把关、技术指导和统筹协调。
2001年,从湘潭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李伟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19年中,他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10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如今已成为中心技术部测量系统高级工程师。2016年6月,他从西昌转战海南,在文昌发射场负责测控系统的技术牵头工作。
今年5月以来,为迎战火星探测任务,作为测控总体的李伟两次赴西沙进行测量试验,在试验的同时,他还撰写测控系统总体方案、阶段评审总结报告、操作类文书等。
在任务进行的各个阶段,他严格履行职责、严把质量关口,积极与参试人员沟通,共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测控系统工作平稳,圆满完成了各项跟踪测量任务。
随州籍快评系统高级工程师:刘波
刘波(左)
从西昌驰援文昌,他为火箭飞行体检把关
发射场指挥控制大楼的快评间内,随州籍快评系统高级工程师刘波正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曲线与数据,实时评判火箭飞行的健康状况。
屏幕前他在紧张等待,等着在器箭分离的第一时间,拿出“是否成功”的判定,提供给现场指挥长宣布任务结果。
这已是刘波第8次从西昌发射场驰援文昌发射场,参与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的快评工作。
“快评就是通过各类数据对火箭飞行状态进行实时评定,确定它各方面工作正不正常,如果出现问题能第一时间判定问题在哪。”刘波给他的岗位打了个很形象的比喻——为火箭飞行状态体检。
2011年,刘波团队自主研制的火箭飞行快速评定系统在“中星12号”任务中首次亮相。
这些年,刘波和同事们还把快评系统的应用从CZ-3A系列火箭扩展到多种火箭型号,从人工辅助升级到智能判读,在护航星箭安全飞天的同时,一次次刷新着飞行评定的速度,助力着测试发射和星箭产品的持续改进优化。
孝感籍低温加注系统工程师:郑燕
郑燕
编写加注软件,确保推进剂加注安全
对软件进行适当改进调试和完善,确保推进剂加注过程安全可靠……此次火星探测发射任务中,孝感籍低温加注系统工程师郑艳所负责的低温加注软件,是确保火箭推进剂顺利加注的重要一环。
接到任务后,郑艳进驻发射场,天天泡在岗位上。为确保任务加注过程安全可控,她主动申请进入加注库区监测系统状态,与易燃易爆的液氢液氧近距离接触。
2014年8月,刚到中心工作两年的郑燕和其爱人主动申请前往海南,加入文昌发射场的创业建设队伍中。
刚到海南时,发射场条件异常艰苦,所有人都住在办公室、睡在办公桌。为开发全新的加注系统软件,郑燕跟着男同事们,在没有空调的设备间内,加班加点编程调试,不仅要忍受高温考验,还要战胜蚊虫滋扰。
2016年,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先后首飞成功,郑燕参与研制的低温加注软件顺利为大火箭注入了腾飞血液,她爱人所在的气象团队也准确预报,确保了火箭安全点火。
此次天问一号问天,她也是发射区最后一批撤离人员中唯一的女同志。
“任务成功后,我想好好地逛逛菜市场,回家做一顿美餐,犒劳家人。我很享受现在的这种生活,工作与伟大的事业紧密联系,生活与最爱的人在一起。”她开心地说。
来源:人民日报 青春湖北
编辑: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