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过命的地方,我回来喽!”

2020-09-26 15:47  

“回来喽!”

9月25日,与“第二故乡”武汉分别半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援鄂医护人员

再度从原路返回曾工作过的病区

见到并肩作战50多天的武汉战友

她们紧紧相拥

……

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华山医院援汉护士谢莉(右)与本院护士郑佳(左)凭眼神重逢。

9月25日下午,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上海华山医院援汉医疗队医护人员重回战疫故地。

合影时不约而同摘下口罩

“这是对曾经努力付出的回报”

华山医院20名医护人员一下高铁,就在武汉站的广场上合影,他们不约而同摘下口罩。

“摘下口罩是对曾经努力付出的回报”,华山医院虹桥院区重症医学科的医生陈龙告诉记者,2月3号来到武汉,是从同一个车站下车,“故地重游,那时车站空落落的,如今川流不息。”

ICU病区还保留着三区两通道

“警醒我们现在的时光来之不易”

在疫情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康复科被改造成ICU病房,科室护士长徐海艳还记得当初和华山医疗队交接时,队员们请她放心,一定将病房完整交还。

“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援,疫情不会这么快得到控制”,徐海艳看到华山医疗队队员后一度哽咽,“我们是在一个战壕打拼的,再次看到战友内心非常激动。”

康复科已于6月18日恢复如常,但曾经的三区两通道一直没有拆,“一是为了纪念那段时光,二是警醒我们现在的时光来之不易。”

“欢迎战友们回来!”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王伟回顾了与华山医院战友们并肩战斗的岁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说,“今天是顺行而来,而那时,华山人逆行出征,为他们的壮举点赞!”

戴着口罩就认出曾经的战友

“我们不需要语言,只需要眼神交流”

疫情期间,光谷院区呼吸内科护士长郑佳驻守ICU病区,当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她和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护士谢莉擦肩而过时,谢莉一眼认出她,情不自禁地拥抱了她。

“你走过来时,我就认出来这是曾经的战友”,郑佳告诉谢莉,“我们不需要语言,只需要眼神交流。”

“那时吸痰,一间间病房吸过去”,谢莉指着8床、9床说,“这是当时给病人做ECMO的病房。”插管、吸痰、喂饭、翻身等动作都是护士们抗疫期间的日常工作,她经常看到郑佳,尽管两人都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看到眼睛,她们就能认出彼此。

墙上贴的抗疫照让他瞬间“穿越”

车水马龙的武汉和记忆中大不相同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杨磊一直徘徊在病区走廊,拿着手机拍照,墙上贴着的一张张抗疫照让他瞬间“穿越”。杨磊感慨,“人定胜天,是所有人的努力让武汉战胜了疫情,希望武汉越来越好!”

从2月9日到3月31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金莺在光谷院区的重症病区奋战了50多个日夜。如今,车水马龙的武汉,和她记忆中的城市大不相同。作为华山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A组组长,金莺将光谷院区与武汉视为“人生中很特别的一站”。

再走来时路,从步入E3区医务人员入口起,金莺激动地向曾在金银潭医院支援的同事汪慧娟介绍,“这是穿防护服的地方”,“走过每道门,先敲门问有没有人”……

来战友们战斗的地方“打卡”

“我的第二故乡复苏了”

“我来战友们战斗的地方打卡了!”作为华山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该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护士长汪慧娟在除夕夜驰援金银潭医院。

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护士长汪慧娟接受记者采访。

“回到上海后第一次外出来到的就是武汉,意义非凡”,汪慧娟告诉记者,从武汉站前往医院的一路上,她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对比起印象中空荡的城市,她得出结论,“复苏了!”

汪慧娟告诉记者,离开武汉后,她会关注武汉的新闻,也常常想起这里发生过的故事与可爱的人们,每当想起“第二故乡”,她就盼望着可以回来看看。汪慧娟与金银潭医院的医护、患者们一直保持联系。得知患者们恢复良好,她发自内心地高兴。

华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任学芳走入同事们工作过的病区,难忍热泪,“跟着英雄来到光谷院区,既陌生又熟悉,这些场景我在照片里看过无数次。”

任学芳介绍,医院派出了不少90后护士,想到他们面对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身在大后方的任学芳担心不已。最终,凭借信念,年轻的护理人员圆满完成任务,“为他们感到骄傲,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

来源:武汉城报

编辑:何雪萌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008/202009/63daea03c599a3849fc1e3738bd0356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