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节。千家万户团团圆圆,与亲朋好友相聚,温馨又富有人情味儿。
在中国,它是广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比如,过去在唐代的长安一带,中秋赏月的风俗十分流行,许多文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佳句。
↑资料图:月到中秋分外明,圆月高挂上空。 泱波 摄
不过,抛开吃月饼、赏月赏菊花等耳熟能详的习俗,有关中秋节的一些“知识点”颇为冷门。它有很多“昵称”,在宋代,也是庆祝团圆、尽情欢乐的“不眠之夜”。
中秋节的由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各种不同说法。
例如,有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也有的说法认为,中秋节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时至秋天,各种农作物陆续成熟,人们便想着在某一天庆贺丰收,慢慢地中秋便成了节日。
八月节、团圆节……这些也是中秋节的昵称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中秋节其实还有其他很多名字。比如说,从日期来看,因为这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
一轮圆月,更是中秋节的标志。中秋节的很多习俗活动也围绕着“月”来进行,所以俗称“月节”“月夕”“月亮节”“团圆节”等。
明代刘侗等撰写的《帝京景物略》中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资料图:着汉服举行拜月仪式。 杨兵 摄
从时间来说,中秋节正处在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此也有人叫它“果子节”。
哪些神话传说与这个节日有关?
围绕着中秋节,也有许多很有趣的神话传说。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嫦娥奔月成仙”。相传,后羿得到一包“不死药”,结果被一个叫逄蒙的人惦记上了,趁后羿不在家来威逼其妻嫦娥。嫦娥不得已吞下“不死药”,飞到月宫。
后来,老百姓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中秋节拜月的风俗渐渐流传开来。
在月宫中有一只玉兔,据说当时被嫦娥一起带到月宫,制作长生不老的灵药。
“超级大月饼”古已有之
说到中秋节,就不能不提到月饼。现在的月饼有各种创意和花样,从个头上来讲,经常能发现巨型月饼。在古代,也有尺寸颇大的“超级月饼”。
↑资料图:重庆一商家做直径1米巨型月饼邀民众品尝。图为巨型月饼正式亮相。 杨孝永 摄
“月饼”一词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可见,但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而已。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帝京景物略》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而且,这个时候的月饼个头也不小,“饼有径二尺者”,相当可观。
“拜月”也有仪式感
某种程度上,中秋节其实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对月亮的朝拜仪式自周朝开始岁时化。
民俗专家萧放表示,拜月是对“月神”的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拜月仪式大体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户外设月神牌位,摆上供品如瓜果、月饼等,然后叩拜,祈求福佑。
他提到,唐代尚未见拜月习俗。宋代之时,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举有好功名,女子则祈求拥有美丽容颜。随着时代演进,明清以后才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燃灯以助月色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灯烛华灿,竟夕乃止”。
↑资料图:在江苏句容宝华山千华古村内,众多市民与游客乘坐竹筏将荷花灯放逐玉泉湖畔,点亮七彩心愿,共度中秋佳节。 钟学满 摄
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过有关“中秋”节俗,其中有将“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它们浮满水面,灿烂如繁星。
而江南一带有制灯船的节俗。此外,有文章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
这么看来,赏灯可能并不只是元宵节的专利。
狂欢去!这是宋代的“不眠之夜”
拜月之外,人们也乐得在中秋节赏月。尤其文人雅士,此时赏月作诗,别有意趣。
宋朝的中秋节是一个世俗狂欢的节日。往往八月十五还没到,街上许多店铺开始售卖新酿的美酒,人们争相登楼赏月,酌酒高歌。中秋夜,例行的宵禁也被取消,夜市通宵营业,赏月游人络绎不绝。
大文豪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篇序言就说得很明白,“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资料图:中秋之夜,福州圆月当空照。(多重曝光)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所以,也有人戏称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
也是“结账日”
在古代,中秋还是某些行业店铺算账盘点、给员工结算工资的日子。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提到,“凡钱债至五月节、八月节,必清结,谓之节关,而中秋视端午尤重。”就是说,有欠别人钱财的,这个时候也应该还上欠款。
总的说来,中秋节的种种习俗,无论是赏花灯、猜灯谜,还是观潮、舞火龙,许多节俗都有十分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时圆圆的月饼、月亮,对应了人间团圆,其中蕴含的是人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有期盼未来平安顺遂的美好心愿。
来源 中新网
编辑 毛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