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唯一健在的抗日老战士的峥嵘岁月

2020-10-03 07:32   梁建婷

当桂花的芳香弥漫在黄州大街小巷时,中秋便踏着轻盈的脚步来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也似乎成了每一个身处异乡儿女在佳节来临时的真实写照。而今年不同,中秋国庆欣喜重逢,我虽提前决定不回山西看望爸妈,但却惊喜的在黄州,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家乡人。

如果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么这次相遇甚至有点相见恨晚。9月28日早晨,我临时接到外出采写任务。在单位晨会结束后,我便和同事与黄州区休干所的负责人谭金铃汇合,一起匆匆来到区休干所。在这里,我见到了95岁高龄的闫福锁老人,知道了他是目前黄州区唯一健在的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顿时,一种敬意在心底油然而生。

▲现在的闫福锁老人与80岁时的照片合影

初见闫福锁老人,他在家人的搀扶下从家里缓缓走出来,坐在院子里已摆好的椅子上。老人双目有神,精神抖擞,跟我们说起话来,声音格外洪亮,有着与他高龄不相符的“年轻”。如果不是在来的路上,已得知他是一位老战士,我很难现象,这就是自己人生中见到的第一位抗战老兵。而老人给我的感觉,安静而慈祥,脸上的微笑让人看着舒心,更像一位邻家老爷爷。

因为上了年纪,闫福锁老人的听力有所下降。他的小女儿闫景玲在一旁帮着我们和老人搭话。因为临时接到任务,我事先没有对此次采访做任何准备,只能先让老人凭自己的记忆讲讲他从军生涯的那段烽火岁月。

在老人的讲述中,我得知,闫福锁是山西人,1925年10月,他出生在山西昔阳县。18岁参军入伍,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身处抗战一线,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这两次战争中大大小小战斗30余次,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抗战开始时,闫福锁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太行山打游击战,太行山是当时日军扫荡的重点地区。“战争比影视剧里演的画面要艰苦和残酷的多,缺衣少粮缺装备不足为奇,断胳膊少腿也是常态。”说到这里,老人神情凝重。

据闫福锁老人回忆,当年在陆军时,条件非常艰苦,不像现在的部队,可以住在营房,吃在食堂。在野战部队时,流动性很大。没有运输车辆,战士们全部靠两条腿走路,当时身上的装备很多,每个人至少要扛一条枪、120发子弹、4个手榴弹,还要带上自己的行李和一个米袋子,解决行军途中休息和吃饭的问题。部队常常白天躲避敌人,夜里行军,翻山越岭,负重前行,一晚要走几十里山路。路走的多了,汗水便浸湿了衣服,体温把衣服烘干,就接着穿。走累了,能有个地方可以躺下休息,他们就很满足。

可能是对于和平的珍惜,也可能是不愿再回想战争的残酷。老人的讲述中,始终没有带血腥的场面,取而代之的是他参与的一个个年份和地名串起来的事件,就像一张生平大事记表,牢牢的刻在了他的记忆里。

▲闫福锁参军登记照人们说,身体上留下的伤痛,是往事在记忆中留下的标志,它们记录了曾经,也陪伴了余生。1947年春,解放安徽亳州不久,敌军把老黄河重新挖开改道,把我军阻挡在下游。这时闫福锁随部队正日夜兼程赶往解放区,走到黄河边上,水深及腰,没有船,加上温度低风又大,战士们只能趟水过河,也就是在这次“冰河”行进中,闫福锁的双腿留下了腿疾,导致现在老人的双腿经常麻木,没有力量。在解放河南杞县的战争中,闫福锁不幸胸腔中弹负伤,转到后方医院及时救治,但弹片无法取出,只能从身上取掉一根肋骨得以保命,也因此,落下终身残疾,老人受伤的地方,一到冷天就疼的厉害,豆大的汗珠往下淌,让家人看了心疼。

听到这些惊险而伤心的事情,我们都为老人捏了一把虚汗,在为他庆幸时,也为他的凭着惊人毅力穿越那段枪林弹雨,迈进新时代而感到骄傲。

▲闫福锁参军留影

1963年9月,参军20年的闫福锁离开部队,在黄州参加工作。上世纪80年代,在黄冈县物资局担任副局长是闫福锁最后一个工作岗位,也是在这个岗位上,他见证了黄州城的发展变化。那时物资局承担着全县大型建设建材分配,黄州影剧院、地区医院、汽车站等都是在闫福锁的目睹下建成的。老人常说,80年代的建设为现在的幸福黄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闫福锁从黄州区商务局离休。从工作到离休在家,他从没给党组织提过任何要求。闫福锁有一儿两女,他从小教导自己的子女凭自己能力生活,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要懂得感恩,不能忘本;要勤俭节约,珍惜生活,低调做人。平日里,闫福锁也会给儿孙们讲红色故事,受父亲的影响,他的孩子们皆为人谦和,一身正气。

▲闫福锁老人和小女儿闫景玲

离休后,闫福锁的饮食起居由小女儿闫景玲照料,女儿小心翼翼的珍藏着父亲荣获的一枚枚奖章。在闫景玲心里,父亲是一个大英雄,有这样的父亲是她一生的荣耀。她常常对旁人说,“父亲是我的骄傲,没有父亲这一辈老战士们的努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父亲这辈子吃了很多苦,我就想好好照顾他,让他吃好喝好,安享晚年。”

说到吃的,闫福锁老人眯着的眼睛瞬间变得更亮了,老人说他喜欢吃饺子,喜欢吃小米和玉米面做的食物。而这些都是山西最普遍的食物。听到这些,此时,我也终于抑制不住,用山西话和老人交流起来。我的家乡山西阳泉离老人的出生地昔阳县驾车约一个小时,昔阳县也是我从小熟知的地名,只是没曾想,在黄州生活近五年,还能遇到这样一位家乡人,而且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景。

▲闫福锁老人与作者合影

我们聊家乡的美食,说南北的生活差异。在跟我的交谈中,闫福锁老人变得开心而激动。但老人又说,“我不敢看我小老乡的眼睛,因为她知道我想说什么。”是的,我懂,我懂得他的心情。几年前,老人听说家人要带他回山西,一度高兴的心跳持续加快而送医院,此后家人便再不提带他回山西之事。此时我与老人聊到的家乡种种,又在无形中给他心头增加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我怕老人激动落泪,便迅速转移了话题。

闫景玲告诉我们,现在,他父亲有时间还会学习,喜欢看看新闻,很关注国家大事,更关心黄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每到逢年过节,各级领导来看望慰问他时,父亲总是感恩地重复说,“共产党员,要永远学习,自强不息,不能给国家添麻烦。现在,我是真享福了。”

▲采访结束时,老人执意站起来送我们

“离休干部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他们的革命斗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组织把给他们服务的工作交给我们,是对我们极大的信任。能够给他们这些参加抗战的老战士服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用心用情为他们服务,把他们当成自己家里的长辈一样来对待,让老同志满意,希望他们更加长寿!”谭金铃跟我说着,也显得有些激动。一直以来,黄州区也都是用心用情用优质的服务来关爱这些老人。我也能在老战士身上,感受到休干所干部在这些离休老人们身上倾注的爱与责任。

乡音是隔不断时空的距离,不然也不会有“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离开山西77年,从青年到老年,尽管老战士闫福锁还操着一口北方话,时而会想起家乡的味道,但老人在黄州工作生活50多年,儿女已是土生土长的黄州人。闫福锁心里早已把黄州当成了自己的家乡,把他的爱与热情,都奉献给了这片热土。

采访结束,离开闫福锁老人居住的院子,谭金铃告诉我,“闫爹爹今天真的说了不少,我们和他打交道这么多年,从没见过他一次说这么多话。”或许是因为见到我这个小老乡开心吧!我心里这样想着,还有几分荣幸。这就是我在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意外邂逅的最美丽的风景。遇到闫福锁老人是一种奇妙的缘分,老战士的革命精神让人尊敬,而老人的音容笑貌,侃侃而谈,他谦和低调的样子,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来源:云上黄州

编辑:何雪萌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83/202010/5a3873cd9263871734255cbcfdb8802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