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2020-10-15 08:45  

金秋十月,晨曦初露,恬静的遗爱湖公园慢慢热闹起来。

遗爱清风广场上晨练的人群中,穿着八卦衣的阮大叔一招一式地打太极拳,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气定神闲。

“是党的好政策和先进的医术,将我从鬼门关里拉回来,现在我坚持打太极拳,锻炼身体。”52岁的阮大叔今年 2月初确诊患新冠肺炎,住进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重症病区,经过持续救治,才从一场“生死劫”中被抢救过来。

和阮大叔一样,全市确诊病例治愈2782例,治愈率95.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而疫情之初,黄冈一度成为除武汉之外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承受着“决不能成为第二个武汉”的巨大压力。

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疾病,市委市政府坚决听从习近平总书记指挥,把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努力向科学要方法、要答案。

3月18日,我市在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林区)中第四个实现“四类人员”清零。

伟大抗疫精神昭示我们,科学技术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精准防控,决不漏掉一家一户

庚子鼠年,岁末年初,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汹涌袭来。

1月20 日全市报告首批 12 例确诊病例后,疫情如狂魔般迅猛发展,五日破百、十日过千、半月两千,一个月内接近三千。

彼时,黄冈,正迎来春运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一旦疫情扩散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一场殊死对决,我们躲不开,输不起,必须打赢,唯有打赢!

全市上下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定有序地在救治、防控“两大战场”协同作战,在科学、精准上下功夫,构筑起一道道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钢铁长城,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科学研判形势,精准施策封控,及时阻断疫情传播——

封控,是切断病源传播,阻隔疫情蔓延的关键举措。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建立日报告、日会商等机制,及时科学研判疫情发展形势,精准施策。

1月23日24时起,黄冈“封城”,成为全省较早“封城”的城市。随后封路封小区封楼栋等步步升级,全市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努力切断病毒传播链条。

壮士断腕,何等悲壮!当我们主动切断自己和外界的交通,奋力阻止疫情向外扩散,瞬间成为向死而生的抗疫“主战场”。在全省率先打响了家庭保卫战、村塆保卫战、小区保卫战。

黄州区谢家小塆村有 5个村民小组、268户920人。村塆保卫战打响后,全村 4个进出通道全部用铁皮木板隔断,每个卡口两人值守,禁止人员随意出入,确保全天 24 小时封闭式管控,同时对村民实施分类排查。

针对41名武汉返乡人员,强化落实“6个一”,即发放一张明白卡,张贴一封公开信,发放一袋口罩,一支体温计,一瓶消毒液,落实一处固定隔离场所。对其他村民,严格按照“四集中”“六严格”加强人员摸排,体温测量,确保三天完成一轮人员排查并迅速上报各类摸排数据。

同时实行“1+N”家庭防疫模式:在村民群、网上党支部发布防疫知识,各支部党员转达给家庭成员,家庭成员转达附近邻里,形成防疫网络,并建立家庭信息台账,明确一户一名包保干部、一天一随访、一天一报告。

一系列硬核措施确保该村成为“无疫”村。

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率领中央指导组到黄冈检查督导,对黄冈疫情防控作法举措给予充分肯定。

像谢家小塆村一样,一系列最严管控措施的落地见效,全市涌现出了一批“无疫”村“、无疫”小 区“、无疫”乡镇。

如,麻城人口大镇、交通要镇、旅游重镇木子店镇有近7万人口,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3万人。外地返乡人员 2 万余人,仅从武汉返乡人员就达5965人。该镇设置473个卡口,从封路先行一步、到封村躲过一劫、再到封油限制摩托车出行,一步一步严实的防控措施,让这样一个高风险的“口子镇”成为众所周知的零感染乡镇。

2月6日晚,家住黄州虹桥社区宏博园小区的席华,刚从单位值完班回到家,门一打开,父母一人拿着一个装着酒精的小喷壶“严阵以待”——往她的羽绒外套上喷洒酒精,然后将衣服送到阳台挂起来“。你的口罩别直接扔垃圾桶哈,先喷点酒精再扔。”

席华说,自疫情发生以来,她和老公一直在疫情防控一线,每天要外出。每次回到家,她和老公都十分有默契地进行全身消毒、洗手,家里早已准备了专门的碗筷,三代五口人,实行分餐制“。这段日子成为我们难忘的记忆。”

2月21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远程医疗平台正式运行,省市县三级医疗资源全面贯通,我市新冠肺炎患者将得到更全面、更专业的治疗。记者陈爱武 通讯员何幸运 摄

科学优化流程,运用大数据技术,坚决切断传播链条——

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控制源头是关键。为此,我市坚决落实“四应”“四早”“四集中”,坚持“三个关口”前移。

“四个一批”排查,快速锁定隔离人员。即:村 (社区)排查一批、公共场所排查一批、卡口排查一批、企事业单位排查一批。至2月5日,全市10个县市区完成“四类人员”摸底排查工作,锁定12227名隔离观察对象。

建院增床,快速做到“四类人员”集中隔离。落实“四类人员”集中隔离,关键在床位。为此,市委市政府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资源,建院增床,2 月上旬,实现从“人等床”到“床等人”的根本逆转。2月 6日,全市全面实现确诊患者、疑似病例、无法明确排除新冠肺炎可能的发热病人、密切接触者等“四类人员”集中收治和隔离观察。

为早日切断病源,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及时作出检测关口前移、流调关口前移、重症治疗关口前移的决策,大力推动发热病人管理“关口前移”升 级,形成“排查、检测、流调、隔离、治疗”工作闭环,为疫情防控赢得主动权。

早一分钟检测,就多一份生命健康的希望、少一份疫情扩散的风险。疫情防控中,全市检测能力建设经受考验,得到检验,从零艰难起步、限期存量清零到样本日清日结,日检测能力提高到后来的 4.3万人份,实现了“应检尽检、愿检尽检、能检尽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组织多部门携手攻坚,整合平台数据,从传统的“事后排查追溯”前置为“事先预警管控”,形成高效数据信息闭环,成为各级指挥部决策部署的重要依据。

疫情监测犹如一部全天候“雷达”,扫描10个县市区、3800 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及时网罗各式数据,上报省疾控中心乃至国家疾控中心数据库。

“赤壁街道常住人员吴某为确诊病例,请贵单位协助流调小组查询其 14 天内活动轨迹。”1 月 30 日,疫情监测组向市公安局发送疫情核查函。30 秒内,市公安局大数据平台出现吴某近期活动轨迹、户籍信息等。疫情监测组迅速将核查到的信息反馈给流调组,第一时间排查核实感染来源,勾画出密接者活动轨迹,为疫情防控赢得宝贵时间。

位于黄梅小池的九江长江一桥北桥头卡口,是鄂赣两省省界重要交通卡口。黄梅县公安、交通部门和小池镇联合组成封控专班,严格执行离黄离鄂通道管控措施要求。3月1日上午,从黄梅县三医院抽调到专班的刘婕,与其他十多名同志一道在卡口严格值守。记者叶大军 通讯员何商 摄

只有采取最严格的流调,才能最大限度地快速控制疫情。全市及时开展流调“回头看”,让流调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精度更高。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自2月20日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第一时间组建了37人的流调小组,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安危,通过登门走访、电话调查等方式,累计排查124496人次,锁定新增密接人员共105人,追踪不能排除发热人员密接者40人。

到4月30日,全市累计完成流调 6086例、累计追踪密接者29733例,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

对疫点疫区、重点区域实施彻底消毒消杀,是清除环境病毒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我市组织1200余人的疾控、专职、物业和志愿者4支消杀队伍,对全市20个重点场所、30个疫区和3000多个疫点,共500余万平方米进行消毒消杀,实现了消杀全覆盖。

慎之又慎,防止二次污染。加强医疗废物无害处置,是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防止二次污染的重要举措。全市对医疗废弃物规范化处置,确保处置全过程不发生流失、泄露和扩散,不留下一个盲点。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跑出了阻隔疫情传播的“黄冈速度”:

2月14日起,全市新增确诊病例下降至两位数以下(26例),2月22日起降至个位数以下(5例),2月23日首次清零,3月18日全市“四类人员”清 零,3月23日黄冈城区“解封”,3月25日离黄离鄂通道解除管控。

科学救治,绝不放弃一病一患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全市 11516名医护工作者率先打响遭遇战,湖南、山东1243名医务人员火线驰援,组成黄冈战“疫”主力军团,奔赴医疗救治一线战场,用血肉之躯筑起护佑生命的钢铁长城。

救治患者、拯救生命,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仅有满腔热血不够,必须有科学管用的方法。

面对没有特效药,没有现成经验可以遵循,鲜有权威文献可以查阅的严峻实际,我市携手全国医疗界“四大天团”中的“东齐鲁”“南湘雅”,用实践理性、医学智慧拓开“蛮荒”。科学探索与创新,成为拯救生命战场上最鲜明的符号。

黄冈医疗史上第一例“人工肺”的成功诊疗,为 “一人一策”打上了“精准治疗”的黄冈标签—— 2月 21日,黄冈首次启用了 ECMO 技术,填补了黄冈医学史上的空白。

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俗称“人工肺”,是一种用于协助重症心肺衰竭患者进行体外呼吸循环的急救设备。疫情之前,我市没有一套ECMO。

62岁胡某因胸闷 6天,2月 2日入院,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前期尝试多种治疗方法,效果欠佳。如不及时对其采用ECMO技术,患者会有生命危险,而转运有风险,必须紧急在床旁施行手术,搭建ECMO血管通路。

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湖南省卫健委紧急购置的一套ECMO送达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位置的摆放、管路的距离、操作的通道,随着一道道难关的闯过,ECMO 在隔离病房的病床旁安装好了。经过近40分钟的紧张操作,医生们成功为胡某搭建好ECMO血管通路。术后,胡某氧合情况随即好转,血氧饱和度提升到95%以上。

湖南医疗队重症监护科使用ECMO技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系黄冈医疗史上首例。通讯员 辜鹏博 摄

关键时刻,科学技术、尖端设备和一流技术的应用,有效增强了医疗救治能力,为重症患者救治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黄冈救治战场上,肺部超声首次用于诊断新冠肺炎患者。

肺部超声是从国外兴起的一项技术,近几年传到国内。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潘磊第一个把它用到了诊断病人上。他说,肺部超声虽然不能代替CT,但作为辅助检测手段,能在临床上发挥效果。

33岁的王女士刚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时病情十分严重,由于不便去做CT,潘磊通过肺部超声技术找到了治疗方案。

“肺部超声可以实时探查肺内变化,没有辐射,可重复操作,因为要随时了解病情变化,不可能一天让病人做一次 CT,而且很多重症病人做 CT也不方便,会增加病情恶化和外界感染风险。”潘磊说,利用肺超辅助检测手段,能清晰掌握病理变化过程,便于临床治疗。

使用中医药患者人数超过 90%的高比例,让 “中西并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岐黄亮剑,彰显中医力量,成为黄冈特色。全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使用中医药的人数超过90%,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肺病科副主任贾新华刚进驻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那一刻就形成了。

1月28日,中心开始接收病人,贾新华迅速成立“中医小组”。在这里,包括重症和危重症患者,95%以上患者都已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能够延缓轻症向重症进展的时间,缓解临床症状。“中医治疗1-2天后,大部分患者症状会有改善,患者的接受程度会大大提高。”贾新华介绍。

2月4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治愈的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出院;2月6日,4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到 2月 20日,30多位患者康复出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功不可没。

全市中医医院全面参与医疗救治,蕲春县人民医院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特色病区;山东援黄医疗队让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95%以上患者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湖南援黄医疗队接管病区患者的中药参与率超过90%。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

对病人救治,既与病魔较量,又考验白衣战士的智慧和勇气。

患者周某是英山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在救治第一例确诊病人时被感染。1月29日入院,从肺部影像看问题不大;实施常规治疗一天之后,肺部阴影面积反而增长了110%。以时任副院长、现任院长赵茂林为首的医疗救治组,对其实施了连续3天 的“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病情刚有好转却又急转直下,出现了新冠肺炎病例中最为危险的肺间质炎液渗出症状。在征询了武汉同济医院专家的意见后,医疗组大胆采用了更高剂量的“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同时邀请河南名老中医庞国明远程会诊,采取“一天一方”对患者辨证治疗。3天后,患者体征好转,肺部阴影面积减小30%。

这次成功尝试,让医疗组找到了新冠肺炎的对症疗法:打破常规,猛药治疴,以重症办法对待轻症,防止病程向重症化发展。

以救治需求为导向,我市先后筛选出“三药三方”(莲花清瘟胶囊和颗粒、英花清毒颗粒、血必净注射液和张伯礼院士方、王琦院士方、仝小林院士方),最大程度贯彻“一人一方”原则。

除了制定“一人一方”,还施行特色疗法。汤药、针灸、按摩、穴位贴敷、中医养生操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疗法,逐渐运用到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康复中。

不惜代价落实“四个集中”救治要求,创新多学科联合会诊,科学之光,创造生命奇迹——

面对医护人员紧缺、医疗资源紧张、危重症病人不断增多等一系列难题“,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对医疗救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面对医护人员紧缺、医疗资源紧张、危重症病人不断增多等一系列难题,我市坚决落实党中央“四个集中”要求,落实免费治疗政策,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病人,提高治愈率。

在全省率先出台核酸检测收费标准和落实新冠肺炎患者特殊保障措施,不遗余力降低病亡率。为了减轻医院资金垫付和周转压力,到3月10日,全市医保部门累计向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预拨基金4.1亿元,对全市实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有效防止了轻症转重症。

为提高重症病例治愈率,全力落实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四个集中”措施,始终将优势兵力集中在救治主战场。

2月23日,在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黄冈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在查看患者治疗情况。李斌摄

全市392名重症病例、186名危重症病例全部收治到ICU病房,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运用ECMO等先进诊疗技术,实行多学科联合会诊,实施“一人一医疗团队、一人一诊疗方案”,把多名重症、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上至 98岁的老人,下到 9个月大的婴儿,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2月22日17:00,经过湖南援黄医疗队湘潭分队和红安县中医院医护人员12天的精心治疗,红安县90岁高龄的患者夏爷爷治愈出院。这是我市成功治愈新冠肺炎患者中,年龄最长的一位。

从2月初出现发热症状到2月10日确诊为新冠肺炎并因病情逐渐恶化转为重症,医生对其进行了个性化诊疗。

夏爷爷刚转过来的时候病情很严重,呼吸困难,气促,血氧饱和度也很低,各种参数都不正常,加上他同时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情况危急。针对夏爷爷病情,救治团队每天集中会诊两次,根据病情走向,进行个性化诊疗服务。在用药上不仅兼顾新冠病毒肺炎治疗,还对老年基础疾病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进行了预防,持续对症下药后,夏爷爷的各项指标开始好转,慢慢治愈出院。

医疗专家是救治患者、拯救生命的精锐力量。为了实现省、市、县三级医疗资源的全面贯通、有效整合,我市抢建远程会诊平台,推广 MDT模 式(多学科诊疗模式),利用不同学科专业特长优势,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这个远程医疗平台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为中心,上联省级远程平台,下通黄冈辖区13家医疗机构,通过省、市、县三级病例会诊、远程诊断、教育培训等形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缓解定点医院诊疗条件受限的压力,提高了基层医院的疫情应对处置能力。

2月 21日上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副院长李志强、呼吸内科主任程真顺等专家准时接诊,与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亚东等,就我市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病情,通过即时共享的电子病历和影像、检验等资料,给出专业诊疗建议。

2月 27日上午,援黄医疗队的湖南省人民医院李建民等专家在罗田县人民医院,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南长沙医疗专家“,MDT+远程会诊”双管齐下,为两名危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现场会诊。

3月2日“,黎明岛”CT方舱首次在黄州总医院投入使用。当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医生成功利用5G和RSA进行远程操作指导,为黄州总医院106例患者进行CT远程检查,首次实现跨省利用“5G+RSA”进行新冠肺炎病情诊疗。

疫情笼罩之下,孕产妇、儿童、尿毒症患者等都是特殊群体,这些特殊人群的救治怎么办?

2月4日湖北省下发通知,加强此类特殊人群救治。2月6日,市中心医院迅速行动,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开设新冠肺炎特殊人群病区,主要收治肾病患者、孕产妇及儿童等,确保特病特治,提升诊治效果。2月10日,我市发出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各类血液透析机构对收治患者进行血常规、CT、咽拭子检查检测,一个不漏。

高擎科学利剑,齐心合力攻关。一系列有针对性、遵循科学规律、切中要害的科学举措一一落细落实,科学之光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常态化防控,誓不放过一时一刻

“您的孩子今日在校内晨检,体温正常,身体无异常情况,请您放心!”嘉年华小区余先生的孩子在黄冈实验小学读三年级,今秋开学后,他每天上午、下午都收到学校的“疫情智控”APP发来的孩子健康监测情况报告。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有100多万中小学生和教职工在使用该软件。每天、每个人体温一目了然,同时,学校上课期间都实行封闭,家长都不能进校园内接孩子。

这是我市常态化防控的一个缩影。

3月23日零时起,市区取消小区物理封闭,市中心城区解除限行管控。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继续保持“双指挥长”的应急响应架构和战时领导指挥体系,坚持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确保一旦发现疫情,第一时间启动反应机制,及时有效规范处置。

外防输入的篱笆,扎得更牢。

内防反弹的任务,落得更实。

弘扬“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务实作风,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

关口前移,发挥医疗机构哨卡作用。各医疗机构实施医院门(急)诊、病房、病区三级预检分诊制度,落实“入门第一测、入门第一问、入门第一诊”工作要求,对所有进入医院人员严格执行“逢进必查、逢热必记”要求,所有进入院区人员均需测量体温、正确佩戴口罩,打造让人安心、放心的就医环境。

突出重点,实施“人物地”同防,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墙”。

常态监测,摸清底数。4月以来,我市对教职员工、医务人员、特殊场所工作人员、新冠肺炎康复出院者、机关事业单位、重点企业和居民个人等人群“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累计检测样本近10万 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6月以来,全市共采集海鲜产品环境、样本和从业人员样本总数 13000多 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抓实“四必”,加强防控。在城乡村居,查看健康码已是习以为常的防控手段,凡是外来人员和陌生人员进出实行“身份必问、信息必录、体温必测、口罩必戴”;全市各大商超、旅游景区、农集贸市场、宾馆酒店、餐厅等所有进入人员落实“四必”要求,严格限制人流量。

3月18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最后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与医护人员留影。记者 周伟 摄

闭环管理,严防输入。按照“四个一律”总体要求,规范实施“两个闭环”防控流程,从严从紧管控边际。截至7月底,累计排查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黄返黄人员241人,均未发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情况。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增设外事组,指导全市旅游企业及时下架所有出入境旅游产品,停办护照业务,对确需回国人员,及时召开联席会议部署,明确工作流程和处置办法。截至7月8 日,共有来自 57 个国家入境来黄返黄人员 1003名,无一例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

狠抓落实,压实责任。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联防联控和地区工作组不定期分赴各地暗访检查,要求压紧压实“四方责任”。4月21日,针对巡查中发现的部分餐饮业堂食未落实从业人员核酸检测、就餐人员限流等问题,黄州区77家餐饮企业被要求立即停业整顿。

坚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抓好秋冬季常态化备战——

市委、市政府充分评估疫情防控困难风险,以最严重疫情为参考基线,研究制定了《黄冈市应对可能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重点任务清单》,明确 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 40项工作措施,未雨绸缪应对秋冬季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弹。

提升检测能力。全市具备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的实验室达25家,单日单检最大量可达2.1万人份、单日混检可达10万人份,市区单日单检可达1万人份。

提升“侦察”能力。市疾控中心组建2支20人的流调工作队、10人的消杀技术指导服务队,分片负责对口10个县市区。各县市区按每个街道(乡 镇)至少1个小组、每个小组不少于3人的规模组建流调行动小组,按每社区(村)3-5人规模储备流调协查员。

提升救治能力。各地医疗机构对照《准备工作任务清单》,组建普通、重症、特殊医疗队,加强隔离区改造,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救治能力,不断加强医疗机构收治水平。

提升存储能力。各级医疗机构坚持静态储备和动态储备、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加紧防疫医用物资设备储备。截至 7月 30日,全市共储备隔离病床1570张(含重症床位148张),各地严格落实“平战结合”要求,设置不少于隔离床位数10%的重症床位,确保能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救治需求。

提升实战能力。针对输入性疫情、局部暴发疫情及秋冬季防控的不同要求,从8月起,全市疾控系统开展大培训、大演练、大督查工作,锤炼一支过硬的常态化疫情防控生力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

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做在最实处,我市兵不卸甲,层层设防,通过各种常态化防控措施夯实了城乡公共卫生防线。

下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落实功夫,解决问题,推动进步——

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短板和弱项更加清晰。

“到2025年,将黄冈打造成为辐射鄂东、联动大别山的区域性传染病预警监测中心、重大疫情检验检测中心、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医疗防疫物资储备中心、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成全省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管理体系示范区,争创国家级示范区。”在 6月 16日召开的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上,市委勾画了美好蓝图。

7月16日,市妇幼保健院搬入新院;

7月27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全新重启。

这是我市以战“疫”为检验,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织密区域公共卫生防护网,加快补齐硬件设施短板的有力举措,是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有力支撑。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筑牢预防为主的健康防线。

科学部署,组织有力。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把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抓手,坚持高位推进,印发《全市爱国卫生“十大行动”实施方案》《黄冈市农贸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掀起了爱国卫生运动热潮。

聚焦问题,整改落实。4月以来,市区各部门和广大群众齐心协力,45个社区和网格指挥部的200多个主协创单位,每周坚持开展卫生大扫除,清除“四害”孳生地,清理公共绿化带,扫除背街小巷等公共区域的积存垃圾、卫生死角。

及时引导、不断深化。以网上直播方式,开设“健康黄冈大讲堂”,以“改善环境共享健康”“向不卫生不文明的饮食陋习宣战”“做好防护、从我做起”等为重点,在各媒体持续开展健康科普宣传,传播疫情防控健康教育知识,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已成为人们防疫的“四大法宝”,使用公筷公勺正成为健康新食尚、餐饮风向标。

把灾难当作“磨刀石”,把教训当作“铺路石”。掘井九仞未及泉,犹为弃井;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

面对疫情防控的艰苦战斗,我市始终秉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用科学的阳光驱散疫霾,书写不胜不休的合格答卷!

来源:黄冈新媒体矩阵

编辑:谢梓淇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010/322711421b0da450e5e1ea4cdd3ebc8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