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继承已故父亲的7万余元存款,广东惠州陈先生在公证处、派出所、居委会之间来回跑了7次,历时7个多月,依然没能证明“我爸是我爸”。直到国务院督查组介入,当地政府召集相关单位予以整改,帮助当事人办理相关手续,问题才得到解决。
银行对存款继承有规章制度,公证处要求有亲属关系证明来支撑,公安部门和居委会则认为该证明国家早已明令取消,何必多此一举。表面看,各个部门都有政策依据、都在“照章办事”、都“理由充足”,结果却是群众的合理诉求被相互“踢皮球”、迟迟得不到解决。这暴露出,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中,仍有个别地方和部门身子进了新时代、管理服务还停留在过去,对办事前置条件、办理流程等事项不动不改。此外,也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在协同协作上做得不够到位,“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
“循环证明”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正如通报中指出的:根源在于基层政府相关部门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对“放管服”改革的精神理解不深不透,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一事当前,不管是新情况还是老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规避自身责任,把“皮球”踢出去,而不是如何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如此惰性思维,如此懒散行权,怎能不出问题,又如何令群众满意呢?若是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多一点为民服务情怀、多一点担当尽责意识、多一点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办事群众,事情便不至于发展成这样。
整治“没完没了”的证明不能止于个案。各地各部门要对类似问题认真开展排查梳理,强化联动协作,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努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积极转变工作作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盯住典型问题,精准问责,通过严格问责倒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谢梓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