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前夕,媒体调查发现,直播带货市场背后隐藏着一个“黑产”链条:可花钱改带货销量,增加观看人数、互动评论、点赞关注,涉及抖音、淘宝、快手等多个平台。比如花费16元,便可增加1万淘宝直播间的观看人数。
在网购发达的今天,直播带货已经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然而严重的流量造假,让这个行业充满泡沫。
商品的价格、主播的人气、带货商品的热度,都促成消费者下单,但流量造假营造了一种争相抢购的假象。除此之外,虚假宣传、商品假冒伪劣、售后困难等问题,也在直播带货中屡见不鲜。今年中消协发布的“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就显示,6月1日至20日短短20天,有关“直播带货”的负面信息就多达112384条。
其实,直播带货的上述乱象,并非没有法律规范。以伪造销量、虚构好评为例,它已明确违背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相关规定。
由于直播带货属于近几年火起来的新事物,它的形式不同于传统的商品销售,所以在法律适用上也存在一些难题。比如前面提到的条文,针对的是“经营者”,但直播带货的主播并非实际上的商品“经营者”。类似的监管空白,给流量造假、假冒伪劣等提供了土壤。
在行业规范完全确立之前,相应的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尤其是最近双十一购物节点到来,直播带货迎来高峰期,不管是流量造假,还是产品质量、售后的乱象,都得有集中的整治。包括专门刷量的公司,也得有重点的打击,切断造假的源头。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三部门召集27家互联网企业,召开了规范线上经济秩序指导会。直播带货的平台方理应肩负起主体治理责任,果断地给数据泡沫挤水分。贪图流量造假给平台带来的虚假繁荣,只会损害平台的口碑。
另外,也得提醒那些带货主播,用低成本刷人气、销量和好评,固然可以营造出带货火爆的假象,但这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收割生意,注定不会长久。
来源:湖北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