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百”战略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石军伟
阅读提要
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实质就是在县域空间范围内,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动能新旧转换,效率持续提升、质量不断变革的经济发展过程。
百强县的经验表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工业是主要的发展动力来源。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县城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日,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县域经济发展“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 的“三百”战略,力争实现“全国百强县”数量中部领先、位次前移,实现五十强零的突破。这对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进一步落实国家战略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充分认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价值
“郡县治,天下安”。在我国,县域不仅孕育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规模,也是确保经济内循环畅通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作为区域经济的基本组成单元,县域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承接城市产业转移、连接城乡市场、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载体,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百强县”作为县域经济的优秀代表,发展亮眼,以不到全国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25%的县域GDP,10%的全国GDP。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推进县域经济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内在要求。
县域强,则湖北强。县域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必然抬高湖北全域高质量发展的底板。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实质就是在县域空间范围内,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动能新旧转换,效率持续提升、质量不断变革的经济发展过程。此次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百”战略,强调“打一场县域经济发展的攻坚战、整体战”,要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进一步增加县城实力,完善县城功能,这不仅是补齐发展短板的现实需要,也是为全域协同发展夯实重要基石的必然要求,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自2017年县域经济总量首次跨越2万亿元以来,县域经济在湖北省GDP中的比重多年保持在60%以上,对湖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稳固。随着仙桃、枣阳、大冶、宜都等相继进入“全国百强县”,湖北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潜力正在逐步显现,勃勃生机在荆楚大地竞相蔓延,已成为湖北在新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对标“百强”,客观审视湖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敢于与“百强”对标,才可能有成为百强的机会。有了系统比较,才能明差距、找方向、定目标。湖北县域经济虽然获得了较大发展,但相比于东部发达地区,依然存在着较明显的不足与短板。
强县少、规模小。已有的资料与数据表明,经济强省拥有更多的百强县,更多百强县的省份综合竞争力也更强。湖北进入百强县的县市数量和东部省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从规模上看,湖北百强县和发达地区的百强县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湖北有10个县市GDP过500亿,这是湖北县域经济的“排头兵”,未来可期。
县域产业优势不强,集聚平台不足。百强县的经验表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工业是主要的发展动力来源。总体来看,百强县总体处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科技创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百强县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减少第二产业的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升第二产业整体供给体系的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湖北大部分县域在产业集聚平台建设上存在着平台少、层次低的问题,与武汉、宜昌、襄阳等大中城市或市辖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在产业培育能力、承接产业转移、打造系统产业链、高水平园区建设等方面,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导致县域产业竞争力弱、吸引力不高,园区更多地以零散型中小企业为主,难以承载大型企业。在湖北发展较好的县市中,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引领力,也大都得到较好的发挥和持续强化,这是值得肯定的成功经验。
百强县之外的县域城镇对人才的吸引力较为有限。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人才问题可能是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核心难题之一。湖北县域一级的城市,面临着劳动力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常住人口减少;另一方面是招工困难,尤其是技术工人、高级技术人员、管理等专业型人才,“一将难求”,“求到也难留”。在武汉周边的县市,既希望获得武汉的溢出效应,又担忧武汉对当地人才巨大的“虹吸效应”。没有高质量的人才以及高水平的人才供给体系,对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来说,可能是最大的挑战。
高效落实“三百”战略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用好“一主引领”,充分发挥武汉对县域经济的引领力和溢出力。坚定不移地建好“五大中心”,让武汉变得更强、更有吸引力,成为全省县市的强势“头雁”,带动“群雁”齐飞共舞。一主引领,产业为根本,要素为两翼,制度机制为基础。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条延伸、空间布局、人才、关键要素等方面共同发力。通过在全省范围内聚焦核心产业体系,塑造引领聚合力。武汉作为国家级创新中心,其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可通过产业链延伸惠及相关县域。通过产业链延伸,让武汉本地企业的人才流动到周边城市,带去创新理念、技术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创新经验,既可以把当地人力资源盘活,也可以提升产业综合素质,增加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吸引力。
加快“两翼驱动”,对接国家战略,有秩序落实好“三百”战略的关键行动。全域协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塑造政策协同体系,产生政策聚合力。依托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切实推进交通联结、市场联动与产业专业化分工,从整体上优化湖北全省的产业布局,立足各自比较优势、功能定位,着力构建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体系,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最大限度地把区域资源禀赋转变为产业竞争优势。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战略的政策信号导引功能,坚持创新创造加快现代产业集聚,着力形成引领新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产业融合,重塑产业生态,强化县域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化高端产业集聚区,积极构建服务新经济发展的承载平台、政策体系、创新生态、应用场景,加快促进新经济产业集聚发展、汇聚成势。在战略行动秩序上,因地制宜,集聚优势资源,优先保障百强进位战略目标,协同联动完成百强冲刺与百强储备目标。通过对政策支持、资源禀赋、高级生产要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关键战略行动秩序的优化,最大可能地实现“三百”战略目标之间的高效互动。
深化“全域协同”,优化产业链战略性布局,紧抓产业和企业支撑。产业强、企业强,则县域强。在深化全域协同过程中,如何构建“融资在城市、投资在县域,研发在城市、制造在县域,头部在城市、配套在县域”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是重中之重。其中,产业链协同是统筹县域产业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政策抓手。在全省范围构建省域产业链战略,依据产业特性制定细分产业链发展战略,优化产业链空间格局,针对湖北各地市的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通过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等项目化运作,让武汉与各地市形成错位专业化发展的产业布局,在构建产业链竞争优势过程中不仅遥相呼应,而且相辅相成。只有依托产业链关键节点,在武汉与各地市完成头部企业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与配套企业集聚等战略部署,湖北的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才可能得以大幅提升。
因地制宜,务实创新,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县城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发展县域特色农业。要立足县域农业资源,培育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重点农业优化产业链,实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农产品供给。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其次,发展县域特色工业。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业、特色工业园区等县域特色工业,通过“一县一品”工程,打造特色工业优势,通过农业和工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县域工业实力。再次,对部分县市,发展县域特色旅游业。要结合县域旅游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旅游,打造县域精品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吸引域外游客前来旅游消费,通过服务工业和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以人为本,实施企业家队伍培育工程,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经济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工作是百强县领先于其他县市的明显优势。企业家是百强县最为宝贵的优势资源,也是忠诚度最高的本土化人才。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是县域产业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源泉。县市政府部门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科研机构、高校以及高职学校的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改变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结构,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也要加强人才培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县域企业可以与高校进行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