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树叶
有没有可能改变世界?
就是这样小小的叶子
长圆形或椭圆形
颜色是普普通通的绿
实在不算起眼
然而这叶子
呼吸过山林间的云烟氤氲
感受过土壤和手掌的温度
受过炙烤、尝过浮沉
也曾漂洋过海经行历历万乡
也曾街头巷尾看遍人间烟火
是的
这就是茶
几千年了……
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
是中国人选择了茶
也是茶
选择了中国人
入喉
举杯,轻呷一口
最先与舌尖相遇的感觉
一定是凝滞的、厚重的
“不苦不涩不为茶”
苦,正是茶的本来面目
茶的故事
要从“荼”字说起
一般认为
中唐(约公元8世纪)以前
并没有“茶”这个字
用来表示“茶”的是“荼”
而“荼”的本义指苦荼
也就是一种苦菜
后来,饮茶日益普及
作为饮用植物的“荼”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由于“荼”是一个多义字
人们担心同“荼”字的其他含义相混淆
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笔
成为今天常见的“茶”字
比起实实在在的文字
更为悠远而缥缈的神话传说
更早诠释了中国人与茶的缘分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
神农氏发现了茶
并且将茶作为了解毒的灵药
甫一登场
这轻飘飘的芽叶背后
就是沉甸甸的生存与死亡
从药用、食用再到饮用
从贡品、祭品再到商品
茶一直在变
人们对待茶的态度也在变
唐人煎茶、宋人点茶、明清泡茶
饮茶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丝绸之路上驼铃悠扬
茶马古道上旅人匆匆
来自东方的神奇树叶
最终成就了全世界的举杯共饮
清香从未散去
回首已是千年
入味
中国人爱茶,也懂茶
在时光里浸透
茶味也是人生况味的汇聚
茶汤清亮,映出无数离合悲欢
唐朝,一个由僧人抚养长大的孩子
改变了茶的历史
他不慕荣华、不爱富贵
偏偏一生嗜茶
茶的性状、品质、产地、
种植、采制、烹饮、器具……
各种茶事他了如指掌
正是他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那本书叫《茶经》
他是“茶圣”陆羽
茶是生活的情趣
赌书泼茶的佳话流传至今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俩
都喜好读书藏书
李清照记忆力又强
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
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
一人问某典故
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第几页第几行
对方答中先喝
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
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
茶也是生活之外的智慧
“吃茶去”是著名的一段禅宗公案
禅茶一味,深意无穷
师问新到:“ 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
“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喏。
师曰:“吃茶去。”
茶可满足口腹之欲
更滋润精神,直通神妙
卢仝的《七碗茶歌》
正解得其中真味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入心
中国是茶的故乡
也只有茶
最投中国人的脾气:
含蓄而内敛、朴素而温厚
可供饮用的液体千千万
有的解渴,有的解馋
茶却是要“品”的
一定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
品茶是鉴别茶的味道
更是咂摸世事与人生
茶香缭绕间
幽情远思,一片神行
饮啜之始
尝到的都是苦
然而紧接着
这种浓郁就从舌面散开
漾成醇和、鲜爽,渐渐弥漫口腔
及至咽下,回甘登场
清甜的气息
终于全方位“统领”唇、齿、喉、舌
好茶总是先涩后香
人生总是甘苦交叠
最关键的是“品”的过程
要一一尝过、细细体会、慢慢感悟
然而,茶又是最包容的
它置身事外引人思考
也不声不响地拥抱一切
它可以是商务应酬往来的高端
也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
可以是公园老大爷三五成群的怡然自得
也可以是上班族保温杯里的佛系养生
伴着古琴
它能演绎最风雅的诗情画意
搭着相声
它也能满足最通俗的快乐
……
这就是茶
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
更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不卑不亢、和合为要
一茶一世界
一叶一乾坤
由新华网独家出品的
大型茶文化史诗音乐剧
《茶道:一叶乾坤》
将于2021年4月12日-13日
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光启剧场隆重上演
让我们一同
饮茶入梦,共品茶道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