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如何充分发挥民间文学在提升民族凝聚力中的作用,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民族认同感中,民间文学的确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民间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及爱国主义资源。比如,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诸葛亮传说流传广泛,深刻影响到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想象、文化认知与道德情感。据德昂族传说,诸葛亮以自己帽子为原型,设计出德昂族屋顶形制。直到现在,他们仍然保留传统德昂族屋顶形制。在德昂族心中,将诸葛亮视为来自中原地区先进文明的传播者,为德昂族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并且带有将诸葛亮作为文化先祖的意味,背后折射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云南省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德昂族织锦传承人赵玉月在“德昂人家”民宿中。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除了来自文化层面的情感联结,更有现实世界里行动实践。和德昂族一样,佤族也将诸葛亮视为祖先。传说诸葛亮与佤族订立盟约,要求佤族守护边疆。在1934年,觊觎云南沧源银矿资源已久的英国殖民者,竟然直接派出军队抢占银矿。为了反抗殖民者的侵略,佤族各部落首领剽牛立盟,以效忠“阿祖阿公”诸葛亮的名义,成立佤族联军,与英军激战,迫使他们退出云南境地。可以说,充分发掘民间文学中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能有效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其次,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文化资源,来源于老百姓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理解,贴近老百姓的审美文化和心理情感。增强文化认同感,需要依托普通民众能够听得懂、看得懂的文化资源,否则很难形成情感共鸣和心理一致。毫无疑问,民间文学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民间文学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持续不断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的“养料”。德昂族最誉为“最古老的茶农”,茶叶与他们的神话传说、生计方式、人生礼仪、道德情感都有密切的联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的创世史诗,它记录了茶叶创造天地万物的过程,表达出德昂先民对世界的想象与认知。
改革开放以来,德昂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创造了整族脱贫的“奇迹”。为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记录德昂族地区发展进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腊拽结合《达古达楞格莱标》传统歌词和曲调特征,创作出许多新的作品,例如“三台山乡哟,越来越好了,脱贫致富奔小康,谁也挡不住咯……”。这些作品不仅深受德昂族群众的喜爱,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德昂族同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因此,民间文学的生活性、集体性、灵活性与流变性,使得其既能够贴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也能契合普通民众的文化情感。对民间文学资源进行文化再生产,可以充分发挥民间文学的现实功能,切实推动民间文学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赋予民间文学新的生命活力。
第三,民间文学与民族国家关系密切,二者之间具有天然的文化联系。民间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均与民族国家建设直接相关。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走入民间,发掘民间文化资源。在此背景下,民间文学得以诞生。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调查、搜集与整理工作,极大增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而且直接服务于民族识别工作,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后,民间文学工作者群策群力,历时25年,先后编撰出“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因此,民间文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相比于其它文化资源,民间文学在民族国家建设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神话、传说、故事等,带有文化根基属性,上能覆盖到宇宙观念、思维模式、文化认知等,下能辐射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一般来说,这种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共同文化记忆,往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比如,黄帝传说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它不仅给我们中华儿女提供了身份认同的纽带,而且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无论是从学科发展史来看,还是从资源禀赋来看,民间文学既能够继承学科优良的传统,也能够发挥学科独特的优势,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推动民间文学的创造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