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响起,一部万众瞩目的法律“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始实施,“民法典时代”正式开启。
7编、1260条、超10万字,这是中国法律史上一部前所未有的“大部头”。从市场经济运行到百姓日常生活,民法典的每一条规定无不为人民而书写。“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权利保障的宣言书”“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2020年5月28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2879票赞成、2票反对、5票弃权,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会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掌声中有敬意,几代法律工作者的努力终有回报。
这掌声中有喜悦,亿万人民的“民法典梦”一朝得圆。
这掌声中有希冀,人民权利的保护从此将更上层楼。
盛世修典。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启了法典编纂的先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几代人的“民法典梦”照进现实
“这是给我最好的生日礼物。此生无憾。”民法典问世之际,西南政法大学校园内,98岁的民法学家金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金平曾三次亲历新中国民法典起草工作。他说:“必须承认,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法治深入人心,民法典才具备成功编纂的条件。”
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党和国家先后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完成。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思路,继承法、民法通则、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一大批民事单行法律相继出台,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
“1986年的民法通则有‘小民法典’之称,在我国民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民法的人对民法通则都有很深的感情,但民法通则确实承担不起‘民法太阳系’中心这个重担了。”全程参与民法典编纂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说。
纷繁复杂的民事法律之间难免会彼此“打架”。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编纂和出台民法典的时机趋于成熟。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编纂民法典的重大任务。此后,民法典编纂分“两步走”:从表决通过民法总则,到民法典各分编草案首次提请审议;从“完整版”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到民法典问世,5年磨一剑,新时代的人民法典由此诞生。
举旗定向,擘画蓝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制定民法典高度重视。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树高千尺必有其根,回望百年峥嵘岁月,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民事法律的制定实施。新中国成立前,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在土地、减租减息、婚姻、继承和债权债务等领域制定了大量民事规范,涵盖人身权和财产权等诸多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数千年的封建婚姻家庭关系被彻底取代。
聚万众智慧,成伟大法典。民法典草案先后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共有42.5万人提出102万条意见建议……一场广泛而热烈的“民法典大讨论”,生动诠释了民法典的人民性。
呵护美好生活的权利法典
民法典第一条开宗明义: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老百姓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与民法密切相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石宏指出。生活中的很多平常小事,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会会长王利明指出:“如果说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19世纪风车水磨时代的民法典,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是20世纪工业社会的民法典,那中国民法典应该成为21世纪民法典的代表之作。”
“熊孩子”网络大额打赏,今后可以追回;遭受网络暴力,平台当负起责任;游戏装备被盗,虚拟财产也受法律保护;频遭垃圾短信骚扰,私生活安宁明确入法……互联网时代的权利保护困扰,都可以在民法典中得到解答。
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我国民法典区别于域外民法典的显著特点。
王利明认为,这是“民法典最大的亮点”,“人格权独立成编不仅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还从根本上满足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回应了人格权保护在网络信息时代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这些“不成问题的问题”一度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困扰。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见义勇为撑腰,向“霸座”“碰瓷”等行为说不,社会正能量被无限激发。
长期以来,我国各族群众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大量的民事习惯。民法典确认了习惯法的法律渊源地位,让群众在法无明文规定时有章可循,使得民事法律的本土性、经验性、文化性得以彰显。
让民法典进入群众心坎里
镌刻民法典内容的民法墙、栩栩如生的著名法学家雕像、寓意婚姻爱情的心形雕塑……在民法典实施的第一周,深圳民法公园暨深圳民法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民法典主题公园不断涌现,广大群众在休闲的同时,可以享受到一场丰富的民法“知识盛宴”。
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民事案件同人民群众权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
高空抛物,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2019年5月的一个午后,年近七旬的庾某某在小区花园散步,一瓶矿泉水从天而降,导致其受惊摔伤。
2021年1月4日上午,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对这起高空抛物案件公开宣判。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判决被告对庾某某受伤承担侵权责任,赔偿各项费用共9万余元。
这起案件被称为“民法典实施第一案”。适用“自甘冒险”条款的首例民事案件、适用民法典新规的首例撤销婚姻关系案、适用“好意同乘”条款的首例民事案件……民法典实施以来,一个个“首案”的宣判,让民法典所宣示的公平正义更加切实可感。
“法不溯及既往”有哪些例外情形?哪些条件可以获得孩子的优先抚养权?越权提供担保、导致公司被掏空怎么办?为确保统一正确适用民法典,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与民法典配套的7件新的司法解释,涉及适用民法典的时间效力、担保制度、物权、婚姻家庭、继承、建筑工程合同、劳动争议等方面。最高人民法院还对591件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开展了一次大清理,其中111件予以修改、116件废止失效。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通知,各级行政机关也纷纷开展民法典涉及行政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
“我参加过‘二五普法’,对法律特别喜欢。这部民法典包含了很多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在上海市嘉定区竹筱社区,老党员顾永良捧着自己手抄的民法典,向居民进行普法宣讲。
法律不仅要写在纸上,更要印在群众心里。民法典颁布和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民法典的热潮,推动民法典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民法典编纂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民法典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律重器”,其荣光泽被后世,其成就彪炳史册。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