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的青春回答:因相信而看见

2021-05-01 14:40  

如果说青春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我将如何以微光点亮曙光?李大钊用文字作答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听,李大钊的故事。106年前,一本名叫《青年杂志》的书刊在上海创办。杂志的发刊词《敬告青年》这样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这是1916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封面。(上海市档案馆供图)

1916年的春天,27岁的李大钊提笔写下了“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篇名叫《青春》的文章,在《新青年》发表。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苦苦探求中国未来道路的李大钊备受鼓舞和启发,率先在中国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1919年撰写李大钊呼吁有志青年,“取世界一切白首之历史,一火而摧焚之”,定可以“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一大批时代青年通过他的文章,转而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开始了救国复兴之路的艰辛探索。青年毛泽东就是其中之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喊“外抗强权,内除国贼”口号。(资料照片)

1921年3月,李大钊用笔名在《曙光》月刊刊文,公开呼吁“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就在这篇文章发表后的几个月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与会者的平均年龄仅为28岁。发起人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工作,亲自参加了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的斗争。

这是上海中共“一大”会址(资料照片)。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仍笔耕不辍,在《狱中自述》中发出了生命最后的呐喊:“达到建立一个恢复民族自主、保护民众利益、发达国家产业之国家之目的。”4月28日,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从容淡定地在敌人镜头前留了最后一张照片后, 登上绞刑台,慷慨赴义。那一年,他只有38岁。

图为就义前的李大钊。

冼星海以音符作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听,冼星海的故事。

这是冼星海在上海的资料照片。

出生于1905年的洗星海,目睹了同胞们在死亡线上的挣扎,立志用音乐做武器,团结所有受苦难的兄弟姐妹,先后创作出《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赴战曲》等爱国歌曲。1937年,他来到了当时的抗战中心武汉,投身10万人参加的长江火炬歌咏大游行。

冼星海在延安窑洞创作。

1955年10月29日发,新华社稿为了更好实现音乐救国的理想,1939年,冼星海决定前往延安。在鲁艺的窑洞里,他支起一张小炕桌,困了,就喝一点豆粉冲水的“土咖啡”,饿了,吞一撮白糖,连续6天6夜不眠不休完成了《黄河大合唱》。

1939年,冼星海指挥鲁艺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演出这一天,冼星海身穿灰布军装,打着绑腿,激情昂扬地指挥着。尽管伴奏用的是二胡、洋油桶、搪瓷缸,但一曲作罢,台下掌声雷动。一位观众兴奋地站起来大喊“好!好!好!”。这个站起来的人是毛泽东。

1943年2月,延安举行盛大的秧歌演出活动。图为鲁迅艺术学院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资料照片)

一支大合唱,可抵十万毛瑟枪。在抗日歌曲的感召下,一批批勇士走向抗日前线;一批批文艺工作者来到革命后方。据不完全统计,自1936年11月至1942年5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相继成立各种文艺社团组织100多个。1940年5月,冼星海被派往苏联为抗战电影配乐,而这一次离开,他再也没能回来。异国他乡,当他再次演奏起那首熟悉的歌曲,仿佛回到了那片深爱的土地……

这是冼星海与夫人合影。(资料照片)

陈树湘用生命作答要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听,陈树湘的故事。

陈树湘资料照片。

2018年9月9日,新华社发在湖南道县树湘小学操场上有一棵看似普通的铁冬青,在这棵树下,有一位叫陈树湘的青年用无比决绝的方式捍卫了自己的信仰。那一年,他只有29岁。

这是位于湖南道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内的陈树湘烈士墓(2019年6月16日摄)。

陈树湘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逃难到长沙小吴门外瓦屋街一带时,他结识了一对“邻居”夫妻,丈夫叫毛泽东,妻子叫杨开慧。陈树湘在与他们频繁的交往中,逐渐从种菜为生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这是位于湖南道县四马桥镇富足湾村的红军三十四师馒头岭战斗旧址一角 (2019年6月16日摄)。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此时已成为师长的陈树湘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断后,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鏖战四天四夜,陈树湘率领“绝命后卫师”终于完成掩护渡江任务,但自己却陷入强敌包围之中。1934年的12月,异常寒冷,陈树湘腹部中弹被捕,宁死不降,在被敌人押解至道县石马神村时,陈树湘忍着剧痛,用手从伤口伸入腹部,绞断肠子,壮烈牺牲。为了实现了自己“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他将青春与生命永远地定格于29岁。

这是位于湖南道县四马桥镇富足湾村的陈树湘被捕地(2019年6月16日摄)。

12月20日,敌人将陈树湘的首级悬挂在长沙小吴门外示众,头颅正对着小街上,那里躺着他多病的母亲。陈树湘用这种方式完成了与家人最后的相聚。最终,湘江之战以我胜敌败告终,这是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起点。据统计,长征途中,红军普通士兵年龄不到20岁,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也只有25岁。而平均每行军一公里,就有三四名红军永远倒下。

1927年李大钊的生命定格在建立青春中国的理想中;

1945年冼星海的生命定格在抗战胜利的号角中;

1934年陈树湘的生命定格在践行理想信念的征途中;

但是他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所期盼的这一天终会到来!

来源:新华社

编辑:孔紫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105/769cfb67be0e660caf98f6b7e12429d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