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商银行、百信银行等多家银行宣布开启“清卡行动”,对用户长期不用的个人银行账户实施清理工作。实际上,自去年以来,多家银行已开始对“睡眠账户”“沉睡卡”进行清理。但截至目前,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仍有很多用户却对银行的这类行动并不知情。
根据工商银行日前公告,该行于2021年7月份起对用户长期不用的个人银行账户(借记卡和活期存折)开展清理工作,对符合清理条件的账户限制部分金融服务功能。百信银行同样于7月起实施个人长期不动户清理工作。
自去年以来,银行开始加速清理异常银行账户。记者了解到,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在内的众多银行纷纷加入清理异常银行账户的行列中来。
在记者走访调查中,多数银行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部分睡眠账户主要存在的风险问题是被非法利用,对个人用户来说,为了账户安全,建议最好是定期去银行梳理名下银行卡。
素喜智研特约研究员苏筱芮建议,个人用户要树立两类意识:一是账户盘点意识,定期梳理个人名下账户及资产状况,养成查账记账的良好习惯;二是风险管理意识,在密码设置、账户登录管理等方面加大保护措施,冗余账户及时注销以避免被不法利用的风险。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用户。大多数用户表示,并未收到银行方面的相关提醒,也不了解银行的此次清理活动。但也有部分用户表示,已经收到银行发的短信通知,但是对注销账户有所顾虑,“银行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注销或限制使用,担心个人账户中的交易记录在一些场景下还有重要作用,如果账户被注销,那么交易记录也可能会消失。”
对此,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异常账户的清理,要么总行统一向用户发短信,要么有电话通知。“不过,也存在通知不到用户的情况,因为有些用户更换了手机号却没有在银行进行相应变更,还有些用户本身就没留意相关信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对记者表示,沉睡卡需要在注销之前履行告知义务,而不是一销了之,同时关于沉睡卡的交易记录应该得以保留,要可追溯,特别对于反洗钱反欺诈,银行交易要有迹可循。银行所要做的是履行告知义务,如果无法联系到当事人,那么就可以停止卡片功能。
对用户来说,卡片太多日常管理难度大,如果管理不慎,还会增加被盗刷、被买卖、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以及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而为了切实加强银行账户实名制管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近年来相关监管不断趋严。
苏筱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监管还会加大打击力度,预计各地将会充分发挥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以银行、基础电信运营商等作为主管部门,由公安部门联合央行分支机构、通信管理局等开展风险排查、清除风险库存等举措,这既能够从源头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风险,也有利肃清商业风气,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