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黄冈市委五届十三次全体会议决议

2021-07-23 21:23  

中共黄冈市委五届十三次全体会议决议

(20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黄冈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黄冈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7月23日在黄州召开。出席这次全会的有市委委员42人、候补委员1人。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市第五次党代会部分代表列席会议。

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黄冈市委、黄冈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行动方案》《中共黄冈市委五届十三次全体会议关于黄州区人民政府驻地迁移事项的决议》,审议了《中共黄冈市委常委会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共黄冈市委常委会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市委书记张家胜作了讲话,并就《行动方案(讨论稿)》起草情况向全会作了说明。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军杰分析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

全会充分肯定了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以来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一致认为,我市坚持党建引领、改革驱动、问题导向,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大抓党建、大抓基层、大抓治理的导向更加鲜明,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市域治理现代化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利长远,疾控体系改革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全会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重点回答了“什么是支点、怎样建支点”这个重大战略问题,科学部署了支点建设的发展定位、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工作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黄冈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着力构建“主城崛起、两带协同、多点支撑”市域发展布局,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重要功能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城市、中国中医药健康城,干在实处、加快振兴、谱写新篇,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指出,“干在实处、加快振兴、谱写新篇”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根据当前黄冈发展的方位特征、现实基础、历史使命,审时度势提出的总体要求。干在实处是作风要求,加快振兴是使命要求,谱写新篇是时代要求。全市上下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准确定位、主动找位、积极争位,以干在实处推动加快振兴,以加快振兴奋力谱写新篇。

全会明确了新时代推动黄冈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定位和主要目标。强调要强化“九市即一城”理念,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重要产业功能区、创新成果转化区、品质生活服务区和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协同发展区,建设武汉城市圈重要功能区。要坚持红色老区、绿色发展,抢抓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重大机遇,在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城市。要坚持全球化视野,加快“药养游医健”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推动大健康产业跨越式发展,建设中国中医药健康城。

全会提出,到2025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取得重大进展。市域发展布局成势见效,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开放型市场体系加快构建,绿色发展走在前列,市域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到2035年,形成与“干在实处、加快振兴、谱写新篇”相适应的综合实力、战略功能和体制机制,科创能力、内生动力和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开放型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全会强调,要坚持全市“一盘棋”,推进实施“主城崛起、两带协同、多点支撑”市域发展布局。优化市区一体发展机制,推动产业能级再提升、城市功能再完善、空间布局再优化,加快城市建设,壮大城区经济,提高市区首位度。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沿江高质量发展带、大别山绿色生态经济带由点轴式向扇面式发展,打造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坚持多点支撑,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块状经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增长点。

全会强调,要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推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培育打造1个2000亿级、3个千亿级支柱产业、1个产值过500亿元优势产业、8个产值过2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8个产业集群进入省级重点产业集群。

全会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黄冈功能区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全省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25年,光谷科创大走廊黄冈功能区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健全,中高端科技产业集聚发展,成为省内创新创业网络重要枢纽。

全会强调,要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增密、互通、提质”,构建铁路快速网络,完善高速公路路网,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坚持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发挥临空、临港优势,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消费中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强口岸功能、贸易功能、服务功能,推进高水平开放。

全会强调,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聚焦十大优势农业产业链,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双十双百”工程,全产业链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农业强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会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黄冈,让美丽黄冈、绿色崛起成为黄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

全会强调,要深化改革先行先试,运用市场化理念、思路、办法推动改革发展。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主导产业、优质企业集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坚持一流标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党建引领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医保、社保、生育、养老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黄冈样板。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增加文化、体育等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

全会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全会指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要看清形势、把握大势,坚定信心、锚定目标,突出重点、精准发力,一产的关键在延长产业链,二产的关键在聚焦产业链,三产的关键在找准主攻方向,招商引资关键在谋划产业,投资和技改关键在解决实际问题。要提升抓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建立台账调度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争交出“全年精彩”答卷。

全会强调,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更高站位对标对表,以更大力度破冰突围,以更强使命担当作为,以更宽视野提能善政,以更硬作风狠抓落实,以更严要求管党治党,广泛凝聚“干在实处、加快振兴、谱写新篇”的强大合力。

全会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全力抓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发展、大抓项目建设、大抓招商引资、大抓营商环境,以更大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严肃换届纪律,高质量完成集中换届任务,坚决杜绝“换届综合症”。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以严防输入为重点严防反弹,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尽快形成免疫屏障,确保防控不松懈、疫情不反弹、发展不停步。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隐患风险,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工作,加快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全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规定,决定递补高汉锐同志为五届黄冈市委委员。

全会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奋进,干在实处、加快振兴、谱写新篇,为推动黄冈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奋斗。

来源:黄冈日报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210/202107/8a4c3366b5c60a4150028163ba16ae9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