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为何常年随身携带这一“秘密武器”?

2021-12-01 09:34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这是两次进藏工作的孔繁森生前留下的诗句。他的心中只有藏区群众,他把生命献给了雪域高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和高尚品质。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因公殉职。27年过去了,他的故事被写成了歌曲,当地干部群众仍然忘不了他。让我们一起缅怀党的好干部——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7月生于山东聊城,他参军、入党,后转业到地方工作。

1979年,国家要抽调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

入藏后他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3年里,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他到任仅4个月就跑遍了全市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

在他任职期间,拉萨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明显提高。

孔繁森(左)辅导藏族儿童读书(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发生地震,孔繁森赶赴灾区视察灾情时,收养了两名地震后的藏族孤儿。

孔繁森细心照管孩子们的生活,而他自己的生活更加拮据。

他曾悄悄地来到西藏军分区总医院,三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用献血换来的钱给孩子们添补营养。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期满,被任命为阿里地委书记。

孔繁森常年戴着帽子,因为他的头风一吹就疼痛难忍,而常用的手杖,则是用来支撑那条膝关节已病变的腿。

就是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为了寻找阿里的发展优势,他跑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

阿里地区气候恶劣、高寒缺氧,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之一。

长期贫穷致使当地卫生条件落后,农牧民生了病只能咬牙硬撑,有时甚至会因简单的感冒发烧或腹泻得不到及时治疗失去生命。

孔繁森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一次他向老首长徐诚说起了这件事,徐诚便把准备给闺女的小药箱送给了他。

之后孔繁森每次下乡都要提前买好药,装在小药箱里,随时为群众看病送药,这也成了他随身必备的“秘密武器”。

在一次下乡过程中,孔繁森碰到了一位因肺病发作危在旦夕的老人,他立即把听诊器的胶管伸进老人喉咙,将浓痰一口口吸出来,随后运用早年在部队学过的医术,给老人打针服药,直至病情好转。

没有人知道孔繁森帮助了多少人,熟悉他的同事记得,对于农牧区老百姓,孔繁森十分慷慨,而在藏工作期间,他几乎没有给家人寄过钱,工资绝大部分用在了补贴困难藏族群众身上。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孔繁森把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雪域高原。

他说,西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西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孔繁森担任领导干部期间,经手的项目钱款数以百万计,但是他从未私自动过一分钱。

侄子找他买凭票供应的自行车,亲戚找他买平价化肥,外甥复员回乡找他安排工作……他一件事都没答应过。

直到孔繁森去世,他在印刷厂当工人的妻子也没有调动工作。

孔繁森没有利用权力,给任何一个人办过任何违反规定的事,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廉洁自律的品格,同时树立了可以传承的好家风。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带队赶赴新疆塔城考察边贸工作,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件是8元6角钱,另一件是他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这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孔繁森用生命践行了自己最喜爱的那句话:“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而这副挽联也道出了藏族群众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致敬!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008/202112/327c34c3acd666259d659df75eeb0f9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