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寒

2022-01-05 09:26  

1月5日,我们迎来小寒节气。古籍有云:“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是表示气温变冷的节气,不过虽是“小”寒,其实寒冷尤甚,甚至要冷于大寒。

△ 长江日报记者 李永刚 摄

小寒过后几日便进入“三九”,俗语讲“冷在三九”,因为冬至以后太阳的直射点虽然开始北移,大地得到的辐射量稍有增加,但地表的热量仍然“入不敷出”,冷气积久而寒。

据气候观测资料统计,在小寒到大寒这一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会降到全年最低。

△ 武昌沙湖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何小白 摄

我国大地虽进入冬季,但天地万物都在潜藏之际默默做着向阳的准备。正如小寒三候:

■ 雁群开始向北方迁徙,待到春日正好回到故乡。

■ 喜鹊开始衔草筑新巢。

■ 雉鸟感到阳气上升而鸣叫,渐渐热闹起来。

△ 红头长尾山雀嬉闹植物园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肖汉凤 摄

严寒之下,鸟禽萌动向暖的举动兆示着早春就要临近,唐代诗人元稹写的《小寒》,便描述了这些现象——

诗人在最后一句感叹:虽是严冬,但春天已经不远了,无限希望和生机在前面。

△ 喜鹊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韩昶光 摄

喜鹊是鸟类中的筑巢高手,它的巢内部结构巧妙、精致,出入口开在侧边,既防风又遮雨。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告诉记者,喜鹊巢在城市中显见且常见。在寒冬腊月,喜鹊开始在大树、高压线塔等高处稀疏的地方筑巢,衔来树枝,内衬草叶、羽毛等,“花上几个月搭建温暖的家,为孵化幼鸟做准备。”

△ 汉口江滩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蓝江桥 摄

小寒一候中的“雁北乡”主要指黄河流域的物候现象。颜军介绍,依照往年的观测,来汉越冬的雁鸭类候鸟多在2月初开始陆续北返,2月下旬出现大规模北返。“它们北返的时间主要看天气回暖的情况,如遇到倒春寒,会延迟北返。”

大雁北返主要为回到繁衍地占领地盘,为春夏季的繁殖做准备。“所以我们能观察到比较有意思的现象:秋末冬初,它们南下通常是一站一站地飞,即往南抵达一站后停下来生活,待天气变冷大地封冻寻找食物有困难时,再往南飞。而北返则‘急迫’一些,在每一站不会做过长停留。”

△ 梅园梅花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金汉明 摄

12月底,江城已迎来蜡梅初开,预计在小寒节气进入盛花期。此时探梅、访梅是件雅事。这几天前往东湖梅园赏蜡梅的游客会发现:园内江梅、磨山早红等早梅品种也有零星开放的现象。

“在武汉,蜡梅的花期通常比梅花早。但今年蜡梅花期延迟了,而梅花初开时间较往年提前了7到10天。所以大家能看到两种花同期开放的现象。”中国梅花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江润清介绍说,这与秋冬季的气候有关。“此前的干燥气候影响了蜡梅花蕾的分化和孕育,开放时间有所延后。而梅花的花蕾在分化和孕育时恰巧遇上雨水等湿润气候,加之前段时间较为暖和,梅花则提前初开。”

△ 东湖梅园蜡梅开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韩昶光 摄

虽然名字里都有一个“梅”字,不过蜡梅和梅花的亲缘关系十分疏远。梅属于蔷薇科、杏属,蜡梅属于蜡梅科、蜡梅属。

△ 武汉植物园茶梅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宋丽萍 摄

我国古代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每五天一候,每候应一种花。“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待到冬去春来,经过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

小寒三候的三种花为梅花、山茶、水仙。受地域、气候的影响,这些花卉在我国各地的开放时间并不都一样。

“在武汉,山茶多半在温暖的春季开放。”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工程师徐文斌介绍,在小寒节气期间盛开的茶梅,是山茶属的早花种类,它红色的花朵映衬新年、春节气氛,常被市民当作“年花”。武汉植物园内种植有不少茶梅树,现在已经开花。

在一年里最冷的三九、四九,冬日案头一盆水仙养得幽香满室,水仙喜阳光充足,目前已有零星开放。

小寒过后几日便是传统的“腊八节”,古人对这个节日非常重视,一碗香甜的腊八粥将拉开迎接新春的序幕。

腊八粥的食材很多,南北有所不同。北方有黄米、红米、白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枣泥,在有些地方会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葡萄干加以点缀。南方的腊八粥会加入莲子、桂圆。人们用干果、杂粮煮熟制成“腊八粥”敬献农神,表示庆丰收之意。

历代文人墨客更留下了不少咏颂腊八节的佳作,从中能窥探到古时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宋代陆游的“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描述了腊八节与农人同吃腊八粥的感受。北齐魏收的“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腊八节这天,人们祭祀祖先、合祀众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

随着气温降低,使用空调等取暖设备的市民逐渐多起来,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针灸科主治医师段波提到几点注意事项:

首先,室内温度设置在20℃最佳,根据人体的差异性,这个数值可以在16℃—26℃之间。“暖风应向下,但出风口不要对着人的方向吹,时间长了会出现头昏、头痛等不适。”

空调房务必每天开窗通风换气至少2—3次,每次10分钟左右,可有效降低室内病菌滋生的几率,为室内补充氧气,保障呼吸健康。“不用取暖设备的室内,也忌长时间紧闭门窗,应每天开窗数次,保持空气流通。”

寒冷时节是风湿关节痛、颈椎病、腰椎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高发时期,市民应对手足部、肩颈部、腰部等易受凉的部位加倍呵护。

但穿衣也不宜过多、过厚,因为过于严实的衣着会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散热作用,反而降低了机体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容易生病。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 来年无病痛。”说的正是此时合理进补的重要性。不过,段波提醒大家:在患有感冒、咳嗽等外感病症时,应先调理疾病而后进补,以免增加脾胃负担,还会助长疾病的邪气,难以痊愈。

同时要忌过度食用燥热和油腻的食物,尤其是患有胃肠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肾脏病、心血管病等患者,“油腻、燥热的食物会加重内热,稍不注意外感风寒就易患上流感”。

△ 梅花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李永刚 摄

△ 武昌江滩金翅雀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陈胜平 摄

△ 武汉植物园兰花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宋丽萍 摄

△ 柏泉茅庙集腊鱼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邹幼勤 摄

△ 东湖红嘴鸥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李维斌 摄

△ 蜡梅 长江日报记者 李永刚 摄

△ 长寿花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胡燕 摄

△ 翠柳街居民晾晒腊货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青竹 摄

来源:长江日报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008/202201/a4037043e32e6df485a964a72fc241b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