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不能剪头发”?真的吗?来看看这个“解密”!

2022-02-02 09:06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剪头发”的民间习俗,究其原因,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正月理发死舅舅”。有多少宝宝被这一故事吓得不轻,为了自己亲爱的舅舅,决定坚决不在正月里剪头发!

“正月不剪头”,到底啥来头?

话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实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然而这条律令在最开始实施得并不利索,毕竟,《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便不会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所以,剃发令遭到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怒火中烧的满清政权开始采取屠城的方式来强制推行剃发令。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最后多数汉人还是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了发。

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一种反抗形式。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为剃头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前进并且无法阻挡。在大清国的高压,以及逐渐安定的盛世之治下,剃发政策得以正常实施。一些文人士大夫也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前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

“正月不剪头”,有依据没有?

正月剪不剪头和舅舅的健康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那这个根深蒂固的老说法,是否就要被全盘否定,让人就此在正月放开了“剪戒”呢? 

先来看《黄帝内经》里“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的一段话:“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这个古老的说法,可能也使古代的人们对正月里剃头比较忌讳。到了正月,天地间的阳气逐渐上升,所有万物都开始向外散发生长,根据“天人合一”理念,人也要顺应自然,早睡早起,穿着宽松的衣服,把头发解开,让它披散在肩上,要让头发自由地生长,而不应该剪断头发;也不能把头发扎得紧紧的,如此就会阻塞人的生发之气,也就约束了人体生机的勃发。不但如此,为了人能够充分得到这种“生发之气”,还鼓励人们都出去踏春。春天五行为木,木对应人体的肝胆与筋脉,还主我们的情志。春天正是我们养肝护肝的最佳时间,也是我们舒展调整自己的情绪的最佳阶段。正月留长头发和医理、健康都有莫大关系。

如何保养一头秀发?

关于扎头发——一度有“扎马尾能加速头发生长”的说法,其实这并没有科学依据——这种带有拔苗助长性质的做法甚至会使头皮很累。扎得太紧,时间久了,发际线附近的头发会脱落。不少美容专家也建议尽量避免绑扎头发或是戴发箍,以减少前额头发的脱落。非要扎的话,也不要太紧,松动一点反而更自然、更美。

关于洗头发——洗发水的频繁使用,会一定程度的伤害头发,同时,天天洗头,虽然清洁了,但也同时清洁到了头皮的一些天然保护的油脂,使得头发与头皮失去了天然的保障,是对头发的保护有很大的伤害的。所以,建议大家隔天洗一次。

关于梳头发——梳头发可以刺激头皮、加速血液循环、滋养头发毛囊,毛囊活性增大又有利于头发供养,使得新长出的头发更强韧。但是注意,塑料梳子梳理时会产生静电,本身易干的头发更干燥易折断;静电还会带给头皮不良刺激,影响头皮和发根的健康;静电更易吸附空气中的尘埃,不利于头发保持洁净。最好用木梳梳头发。

如此说来,“正月里剪头发”的行与否,其实与“舅舅”没啥大关系。科普了这么多,大家可以依据此调整一下自己的各种剪烫染发计划,做到健康第一就好。

文章来源:新华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