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眼跳跃闭眼旋转?国家花滑队前男单主教练:网友们只看到了表象

2022-02-07 11:25  

2月6日上午,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赛女单短节目,19岁的湖北鄂州籍选手朱易第一个出场完成首秀,中国首次晋级冬奥会花滑团体赛第二阶段。赛后,“朱易摔了”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一,这个项目也吸引了很多网友关注。

长江日报记者观看比赛时发现,不少选手在完成高速旋转等动作时都会闭上眼睛,这是为什么?运动员们在高速旋转时不会头晕吗?国家花滑队前男单主教练、武汉冰龙冰上运动中心花样滑冰教学总监傅冬赛后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对此做出了解答。

闭眼可以控制晕眩?



2月6日,中国选手朱易在花样滑冰团体赛女子单人滑短节目比赛中。新华社记者马宁 摄

近年来,花样滑冰运动在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这项把惊险与美丽发挥到极致的运动也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

花样滑冰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是冬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北京冬奥运会上,花样滑冰项目将诞生5枚金牌,分别是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冰上舞蹈,以及团体赛。



2月6日,俄罗斯选手卡米拉·瓦利耶娃在花样滑冰团体赛女子单人滑短节目比赛中。新华社记者陈建力 摄

花样滑冰的技术动作很多,其中的跳跃和旋转最能体现花样滑冰运动之美。目前国际滑联规则中规定的列表跳跃有六种,包括:阿克塞尔跳、勾手跳、后外点冰跳、后内点冰跳、后外结环跳、后内结环跳。花样滑冰的旋转有四大类型,根据旋转时的姿态又细分为很多小类。

网友们在欣赏比赛之余,有时也会无意中“发现”一些比赛细节,“睁眼跳跃闭眼旋转”是网友们感到困惑的地方。

记者上网搜索后发现,早在两年前,就有网友撰文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文中提到,花样滑冰中,选手们跳跃时没有几个人闭眼,但在做旋转动作时,却几乎都是闭着眼睛的。网友们也对此做出了“解释”,认为在旋转中闭眼睛,是选手减少、控制晕眩感的办法之一。

睁眼才能掌控比赛



傅冬。

“网友们只看到了表象。”傅冬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睁眼有助于选手高质量完成比赛,“闭眼”的情况也存在,但与完成技术动作无关,“只是为了享受比赛”。

傅冬告诉记者,在花样滑冰的技术中,跳跃的难度最大,选手完成三周跳需要0.55—0.65秒,即使是时间“更长”的四周跳,从起跳到落地也只需要0.7秒,要在这不到1秒钟的时间里完成高难度技术动作,选手必须依靠眼睛的帮助。

同样,在完成旋转动作时,除了音乐表达需要闭上眼睛外,其他过程中都没有规定必须闭眼。事实上,很多选手在完成跳跃动作和旋转动作时,都会全程睁眼。

睁眼看什么呢?傅冬告诉记者,选手在完成技术动作时需要观察周围的氛围,调整自己的状态;更重要的是,选手需要确保自己的冰上运动轨迹与平时练习保持一致,这样才能确保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而闭上眼睛就没有办法做到。

2012年6月,《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我国优秀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静态平衡能力》的论文,其中也提到,通过测试发现,在屏蔽掉视觉对平衡调节的影响后,花样滑冰运动员的静态平衡能力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傅冬表示,比赛过程中确实有时会看到选手闭眼的场景,这与完成技术动作无关,其实是选手在场上享受比赛,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到身心与比赛合一。

训练可以增强平衡感



2月6日,俄罗斯选手卡米拉·瓦利耶娃在花样滑冰团体赛女子单人滑短节目比赛中。新华社记者杨磊 摄

普通人旋转几圈后就会感到头晕、身体不平衡。而在花样滑冰比赛时,选手在进行动辄十几圈的直立转、燕式转等动作后,若无其事地进行接下来的动作。这是为什么呢?

人体内耳深处有主管头部平衡运动的一组装置,名为前庭系统,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组成。半规管内存在着淋巴液以及传感器,传感器就像是半规管里的小块海藻,漂浮在液体中,感知发生的一切。

当我们进行幅度较大的旋转时,传感器的工作就会发生紊乱,逐渐失去对方向的感知。

但人体都是有适应能力的,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加以克服。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常委龚树生曾解释道:“花样滑冰运动员为何转不晕,这与‘前庭习服’有关,在大量科学规范性训练的基础上,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身体已处于习惯旋转的状态,使原本受旋转刺激产生的反应不断减轻,甚至消失。”

龚树生表示,几乎每个人都具有前庭习服的能力,但是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习服能力才会越来越好,他说:“对某一项反应的前庭习服能力因人而异,有人天生是老天爷赏饭吃,有人可能终其一生也达不到比赛要求。”

普通人也可以实现“不晕眩”



2月6日,捷克选手埃莉什卡·布热齐诺娃在花样滑冰团体赛女子单人滑短节目比赛中。新华社记者陈建力 摄

“很多专业花样滑冰选手刚开始也会晕眩,但后面会逐步克服。”傅冬告诉记者,其实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关键就在于大量的训练。

傅冬举了一个例子,目前世界知名高水平花滑运动员基本每周要训练40个小时左右,而练一场冰一般在一个半小时左右,高水平运动员一分钟可以完成1—2个跳跃,训练量之大可想而知。

一些花滑运动员练习花滑前曾有过学习芭蕾等舞蹈的经历,是否对克服晕眩有帮助?傅冬表示,有一定的帮助,但更多靠的还是平时大量、艰苦的练习,其中还包括大量陆地器械辅助训练,才能让身体逐步适应,“其实就有点类似训练航天员,场上短短几分钟,场下选手需要进行无数次练习。”

傅冬表示,并非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训练克服晕眩,耳石症、梅尼埃病等耳部疾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等本身保持平衡的能力低下,并不适合驾驶、高空作业等场景以及滑冰等高难度运动。

来源: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008/202202/49e30470d5d602cefb4de27790e3cb9b.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