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流的都是“血统”纯正的中华鲟,长江流域已发现大量外来鲟鱼种

2022-03-29 11:23  

放流池中即将投放长江的中华鲟。记者刘斌 摄

“此次放流的中华鲟,前几天进行了种质鉴定(DNA鉴定),证明了它们的血统纯正。我们担心,杂交中华鲟会影响中华鲟的种群延续。”3月28日,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廖小林博士称。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它是一种大型江海洄游性珍稀鱼类,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洋,主要栖息于我国东海、黄海、台湾海峡等大陆架水域。历经9—14年的生长期,待长成血气方刚的“小青年”,就会在5—6月份溯游到长江上游繁育后代;仔鱼孵化后,将顺着江流,边吃边玩,往长江口“返游”,在长江口崇明东滩的咸淡水域逐渐适应海水环境后,大约9月份入海,接近性成熟时再度洄游长江。所以,它们大部分时间并不生活在长江里。

中华鲟的成熟期较长,雌性、雄性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分别是14岁和9岁,代际繁育的时间间隔较长。

科考证实,2013年中华鲟自然繁殖首次中断,自此9年中有7年未观察到自然繁殖,这表明作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的中华鲟正在失去自我维持能力,面临野外灭绝的危险。

在没有找到可靠的资源保护和自然繁殖恢复途径之前,开展全人工繁殖、构建人工种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是未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重要保护措施。

我国分别在1983年、2009年人工繁殖了中华鲟子一代、子二代。这次放流长江的中华鲟“血统”纯正,父亲正是2009年出生的子二代雄鱼,母亲是2005年出生的子一代雌鱼。

放流入江,需要经过DNA基因测序、检疫、打标等环节。检验检疫结果证明,其“血统”纯正,没有病毒,检疫合格。

廖小林有一个隐忧:长江流域已经发现大量外来鲟鱼种。监测显示,长江中的施氏鲟、达乌尔鳇、西伯利亚鲟等外来鲟鱼种占比约1/3,另有少量俄罗斯鲟。它们的到来,除了会挤占中华鲟本就不多的自然繁殖地以外,还可能将中华鲟“赶出”长江。

来源:长江日报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008/202203/03e9211ff4923ee6db7251b63e65063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