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总说肚子痛,症状轻的时候揉一揉、捂一捂就不痛了,严重的时候带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诊断是‘肠系膜淋巴结炎’,吃了药好了几天,又开始反复。而一些症状轻的孩子,医生会直接告诉家长不用管,长大就自然好了。临床上,患有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孩子非常多,按照我的经验,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脾胃虚寒的,只是有些孩子症状很轻,家长不懂也没当回事。肠系膜淋巴结炎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冬春季最为多见,现在正值高发季,家长们都有必要了解和学习一下。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现代医学病名,在中医上归属于“腹痛”的范畴,一般多见于7岁以下的儿童,临床表现多为腹痛、腹痛反复发作,或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症状。而且腹痛范围较广,疼痛主要集中在肚脐周围,按压肚脐眼周围,孩子明显有痛感;也有的孩子表现为上腹或下腹部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大多数疼痛是一阵阵的,时痛时不痛,属于隐隐作痛,病变的部位在脾和肠胃。
春天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高发期
春天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高发期,与其潮湿的气候和孩子的生理特点有关:
● 春湿加重脾虚,孩子易有积滞、湿滞
春天湿气重,特别是岭南地区,孩子体内更容易有积滞、湿滞。
我经常强调的一个点,孩子是脾常不足的,天生脾胃功能弱,胃的受纳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都比成人弱很多。即使正常饮食三五天都可能会出现积食,何况很多家长总担心孩子营养不够,不顾及孩子的消化情况,过度喂养,脾运化无力,这些吃进去的食物就会变成积滞。脾喜燥恶湿,最怕湿气,到了潮湿的春天脾胃功能就更为疲软,孩子就更容易积食,积食控制不及时,就容易入里化湿。
春天,大自然中的湿气增加,孩子是“稚阳之体”,体内稚嫩的阳气不足以抵挡湿气,脾胃就更容易被伤到。而脾是运化水湿的重要器官,脾胃受损,运化失调,多余的水湿不能正常排出,在孩子体内变成湿滞。湿滞如果没有及时消除,进一步加重脾虚,脾运化能力更差,更容易积食、生湿,逐渐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坏。
脾主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水谷精微,二是运化水液;脾胃受损则运化失常,所以湿滞和积滞一样,都是脾虚导致的。脾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孩子的脏腑经络没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滋养,不荣则痛。
● 春天肝气过旺,孩子易肝郁气滞
“春气通肝,肝主春令”,与春气相应,人体内的肝木之气也处于升发的状态,天气越暖,肝气就会越旺盛,而孩子的生理特点是“肝常有余”,其本身的肝气就相对比较旺盛,所以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度会更高一些。
《血证论》中说到:“木之性主乎疏泄,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 肝主疏泄,是全身气机的协调者,肝气调达,才能保证全身气机通而不滞,散而不郁;反之,肝气过亢,疏泄失常,身体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也会失衡,导致肝气只能郁闭在体内,出现气滞的情况。
还有一点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注意到的,那就是情志的问题。当孩子感到压力或者郁闷时,就容易出现肝气郁结,影响气机的通畅。肝主疏泄,是最怕堵的,疏泄失常会导致气血阻滞,阻碍体内气机的畅达,壅滞气机,不通则痛,孩子继而就会出现肚脐周围或小腹疼痛。
● 春天气候不稳,孩子脾胃易受寒
患有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孩子大多都脾胃虚寒,《诸病源候论·腹痛诸侯》里就提到:“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孩子脏腑娇嫩,行气未充,很容易被外邪侵袭,除了湿邪,春天最需要警惕的还有寒邪。这个季节的气温虽然逐渐回升,但气候不稳定,早晚温差大,偶尔还有“倒春寒”。家长稍微护理不当,例如一下子给孩子脱太多了,温度降低后没有及时添加衣物;孩子运动、玩耍出汗后,毛孔打开让寒邪趁机而入;晚上睡觉踢了被等;都可能让寒邪从神阙穴(肚脐眼)进入腹部;加上家长喂养不当,给孩子吃寒凉的食物,导致孩子脾胃受寒。
寒为阴邪,阳气本可以制阴,但儿为虚寒,且阳气稚嫩,这时候阴寒偏盛,阴阳失衡,那么阳气不仅不能驱除寒邪,还会被寒邪所伤。《素问·举痛论篇》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寒邪内侵,凝滞在中焦脾胃,让气机失调、血运不畅,不通而为痛。
调理肠系膜膜淋巴结炎,家长用好这4招
上面我已经分析了引发肠系膜淋巴结炎春天高发的主要原因,那么家长们也要重点从这些方面去预防和调理:
● 及时消积导滞
患有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孩子大多都是脾虚的,很容易积食,不及时消积就容易损伤脾胃,阻塞气机,孩子腹痛就会加重。
家长要每天坚持用“10秒判消化法”,观察孩子的大便、口气、睡眠、舌苔,判断孩子是否积食,如果发现孩子积食要用好4招——吃少、吃素、吃软、吃新三星汤消食导滞,同时少吃或不吃肥甘厚腻、生冷寒凉等易生湿的食物。不积食,脾胃能力好,也不容易生湿。
新三星汤由山楂、麦芽、莱菔子组成,我特别看重莱菔子降气、润肠、通便的功效,一方面对疏通气机有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帮孩子排便,体内的湿气也可以随着糟粕排出体外,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湿的功效。在积食时可以连续用2~3天,一天一条,配合素食。
● 消化好后健脾、疏肝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根源是脾胃虚寒,所以健脾才是调理的根本之道,而结合春天的季节特点,家长在健脾的基础上,还要兼顾疏肝。
在孩子消化变好之后,就可以吃一些健脾的食物了,日常饮食上可以适当添加山药、芡实、白术、五指毛桃、茯苓、芡实等食材。同时安排一些健脾食疗,如白术佛手汤,白术佛手汤由白术、佛手、土茯苓、陈皮组成,全方健脾与疏肝相结合,有健脾化湿、疏肝理气、调和肝脾的功效,尤其适合春天用以调理肝脾。
如果家长没有时间煮食疗,也可以直接用我的经典小儿健脾方——新四神汤。新四神汤由山药、芡实、白扁豆、南杏仁四味食药材组成,山药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芡实能补脾,固肾,止泄;白扁豆能健脾化湿;南杏仁能润燥补肺,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全方起到健脾祛湿、润肠通便的作用。一天1~2包,孩子消化好、无积食、无病痛时,一周用2~3天即可。
白术佛手汤
材料:
白术10克,佛手6克,土茯苓15克,陈皮2克,猪瘦肉适量。
功效:
健脾化湿、疏肝理气、调和肝脾
宜忌:
◆ 适用于孩子胃强脾弱、口气大的症状。
◆ 3岁以上辨证服用。
◆ 蚕豆病可以用。
来源:许尤佳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