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2022·中欧人权研讨会”开幕

2022-05-10 16:32   胡蝶袁恬恬李琨

5月10日,“2022·中欧人权研讨会”在武汉举办。研讨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奥地利奥中友好协会主办,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权研究会和奥中法律协会承办。本次会议在中国武汉和奥地利维也纳分设主会场。来自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的代表和来自中国、奥地利、英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国的100余位人权领域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论科技与人权。

开幕式由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卓越教授鲁广锦先生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院士在致辞中谈到,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浪潮下,有必要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丰富人类文明多样性。应当关注科技发展对于人权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向善”的重要特性。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需要在交流互鉴中寻求答案。2022·中欧人权研讨会,对加强中国和欧洲在人权议题上的相互理解,推进中欧人权事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徐显明指出,在推进人权事业发展进程中,中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权保障平衡发展,坚持将技术发展纳入到法治化发展轨道,积极开展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努力让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曾两次到访中国的奥地利前总统、奥中友好协会主席海因茨·菲舍尔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权的发展成就。他表示,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在人权保护领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李晓驷在致辞中指出,中欧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和深厚合作基础。人权问题在中奥两国的交流中被多次、广泛、深入地探讨。受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中欧、中奥看待人权问题的视角不同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妥善地看待和处理分歧,避免对双边关系造成干扰。双方应当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精神,倾听彼此立场观点,开展建设性的对话与合作,努力寻求共识、减少分歧,共同促进人权事业发展。

奥地利驻华大使利肯谈到,中国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无疑具有先锋作用。奥方非常重视两国在国家层面以及学术界、民间社会行动者、企业和公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新技术并不中立,也不会自动为人类带来福祉,它们总是体现着创造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并暴露出其偏见。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围绕“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对人权保障提出的新问题”作了发言。他谈到,2020年的中国人权蓝皮书新设置了“数字化与人权保障”专栏显示着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及其带来的数字经济,恰如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扑面而来,并成为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极其难得的机遇。

本次会议设置了主旨发言与三个平行会议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科技发展对人权的贡献”、“科技与发展权”、“数字技术与人权”开展了深入交流。各国专家均表示,尊重和保障科技时代的人权,已经在理论、立法和实践中成为人权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中欧各国要加强合作与交流,为迎接人权事业发展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凝聚合力,携手推进全球科技发展与人权治理相得益彰。

中欧人权研讨会创立于2015年,是中欧在人权领域交流合作的机制化学术平台,至今已举办七届。此前六届研讨会分别讨论了儿童权利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残疾人权利保障、文明多样性与人权保障、东西方人权价值观比较、新冠肺炎疫情与生命健康权保障。

来源:湖北广电融媒体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008/202205/b49232ed78d728890a557ab282fbe61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