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G1724次列车缓缓进入汉口站。这是一趟特殊的专列,发自上海虹桥,车上载着771名返乡的湖北籍在沪大学生。
由于上海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部分高校提前进入暑假,但目前从上海发往武汉的列车班次依旧较少,不少在沪湖北籍学生买不到回家的票。
得知情况后,我省及时与上海方面沟通,并安排湖北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负责湖北籍学生返乡爱心专列任务。同时,上海市湖北商会协同做好报名、学生闭环转运及现场组织等相关工作。
学生们顺利抵汉后,将按照湖北省疫情防控要求闭环转运到酒店进行集中隔离观察。
▲5月29日上午,省政府驻沪办事处和上海市湖北商会在上海虹桥站送学子返乡。
771张年轻的面孔,771个真实的抗疫故事,这段特殊的抗疫经历注定是成长不能忘却的记忆。我们对话了三位大学生,记录下了这一程的心路。
烦的时候,我就会在阳台上对着窗外大喊一声
列车抵达汉口站,刘颖拿上行李,快步走出车厢,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她感叹道:终于回家啦!“很激动,想到马上能回家了就觉得很开心。隔离出来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想去逛街、吃火锅。”
刘颖是湖北黄冈人,2020年从华中农业大学考到了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继续读研深造。之前已在老家有过一次居家隔离经历的她,没想到时隔两年后,又重新在宿舍里体验了一次隔离生活。但这次,刘颖适应得很快,没有恐慌和焦虑。
“倒也没有特别担心、特别害怕,之前有过一次经验嘛。这次学校也很重视,封控比较早,三月中旬就开始只让在校内活动,后来范围缩到楼栋、宿舍。刚开始还能出门时,我每天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消毒,分发的物资也会先拿酒精棉片擦一擦,已经很熟练了。”
在上海进入了疫情防控最吃紧、最关键的阶段时,看到湖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的医护人员星夜驰援,刘颖坚信,如同当年的湖北一样,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守“沪”下,胜利的曙光很快就会到来。而身为学生的她们,要做的,就是好好配合防控工作。
“当初看到外省医疗队来支援湖北、支援黄冈时,感觉内心有种一下被击中的感觉。我们在家里过年,这些医护人员冒着风险来帮我们‘过关’,真的很感动。这次也是一样,看到他们来了,心很安。”
今年,刘颖在准备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她开玩笑说,正好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安心查阅资料,完成论文。“每天早上7点起来,差不多写到晚上8点,感觉每天还挺忙的,要进行论文盲审、预答辩等等,导师给你提意见,你也要不停修改。”
以往论文写到瓶颈时,还可以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出去吃点美食、放松一下换换脑。但现在却只能在狭小的房间里自行消化。“宿舍阳台正好对着学校主干道,可以看到对面的教学楼和路上的行人,有的时候特别烦、特别无聊的时候,我就会走过去冲着外面大喊一声,发泄一下内心的烦闷,可能情绪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儿。”
刘颖说,回家的前一晚,她久久不能入睡:“当时就想着,家乡湖北太了不起了,这么为我们学生着想,很感谢家乡的关心和爱护。”
待在房间里,我们也能开“音乐会”
袁祺峰去年刚上大一,就读于东华大学外语系。进入大学,本该迎来五彩斑斓的生活,但他没想到,第一年就碰上了上海暴发疫情。“当时,学校提前一两天通知说可能要封校,我就赶紧拉着寝室的人去超市扫货,本以为顶多封一个星期,也没有买太多物资,结果封了这么久。”
除了完成线上课程,袁祺峰和室友在宿舍能做的,就是打打扑克、看看书、追追剧、打游戏、画会儿动漫人物、偶尔晒晒太阳、简单运动一下......有时感觉时间都似乎停滞了。虽然学校的日常保障工作做得很好,但长时间呆在房间里,也让袁祺峰一度感到些许迷茫。“有段时间真的不想吃东西,不想喝水,也不想睡觉,就坐在那里发呆,不知道想做什么,已经消极到一种地步了。”
当然,封控隔离的生活并非没有任何色彩,也有音乐,有欢歌笑语。“我们寝室的人都有些业余爱好,像我喜欢唱歌,有人喜欢弹琴、有人喜欢陶笛。”
某天傍晚,当室友的吉他声响起,一场毫无预兆的楼栋音乐大合唱,让他心头一暖。
“当时他弹唱完一首歌停下来后,突然听到外面好像也有别的寝室的同学跟着唱起来了,然后慢慢地唱的人越来越多。最开始只有我们这栋楼在唱,到后来很多栋楼都开始合唱歌曲。”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袁祺峰记忆犹新。“黑夜里,周围就几栋楼,所有的灯全都亮着,楼栋间此起彼伏的歌声,不同的声浪来回交错,就像在开音乐会。”袁祺峰直言,他很享受这种感觉。“尽管疫情把我们封闭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房间里,但大家的心灵、灵魂不会因此被束缚住,你看,我们一样能够开心的唱歌。”
得知能顺利返乡后,袁祺峰有些激动,“确实很温暖,家乡一直在陪伴着我们,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它都是我们背后的靠山。”
感谢湖北,让我和父母团聚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魏会哲是河南人,父母在湖北工作,因为不是湖北籍,一开始她认为自己“不够格”坐车,但还是尝试报了名,后来有人打电话过来通知说她可以搭乘。“非常感谢他们愿意接收我,带我回武汉。那会儿刚好读过一句话,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我觉得真的很符合湖北现在的这种举动。当时看完我立马就哭了。”
上海封控管理期间,魏会哲独自一人住在学校安排的校外某小区的学生公寓里。起初,她还比较享受这段独处时光,惬意的准备毕业论文答辩、做瑜伽、追美剧......但长时间不与外界接触,她也开始觉得枯燥。好在有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弥补了她情感上的孤寂。“每天我们都会视频,其实也没说啥,就是瞎聊天,怕我孤单,陪着我。比如他们在那做饭,我就看他们怎么做,做了什么,看着他们吃。”魏会哲说,她什么事儿都会跟父母分享,“总有人在爱着你,这是最能安慰到我的。”
▲魏会哲和别的志愿者在一同工作
一个人在房间里,所有的物资保障都得由防疫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来送货上门,魏会哲说,在平时的相处中,自己深知他们工作的艰辛与不易。
最好的感恩是接受爱、传递爱。后来,魏会哲也多次化身“大白”,希望能够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到大家。“我已经享受过了别人给予我的帮助,就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学院发过来了什么东西,需要志愿者去给同学们分发,这种事情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做。”
疫情封控期间,大家自发的互帮互助更是让她感动。“感觉大家是一个战壕里的。比如说交换东西,你的可能稍微贵一点、好一点,但是不会计较。如果有同学生病了,在群里问有没有人有药,立刻就会有很多人回复,很暖心。”
▲魏会哲发过来的早、午餐图片
抵汉后,魏会哲按防疫规定开始了隔离,她还特意给记者发来了两张图片。“伙食真的太好啦,照顾得也很周到,谢谢湖北!”
来源:湖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