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今天了解到,上午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即将将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送到中国空间站。
据了解,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为:
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进行日常维护维修等相关工作。
按计划,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三号、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于12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而这次成功发射的背后,也有着很多湖北航天人的努力,比如,航天员所穿的航天服主气密层和手套橡胶件的连接处密封件都是由在鄂央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研制的。在太空中,舱外航天服是保护航天员安全的唯一屏障,为了让航天服即具有柔韧性 、便捷性,同时,充氧膨胀拉伸后,还要保证服装的强度,足够抵抗太空中负压环境,42所的研发团队用了三年时间, 做了数千次试验。
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高工陈兵勇告诉记者,在材料上,他们选用了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其耐磨性和气密性,是普通橡胶材料的数十倍,采用的整体模压成型技术,避免了在常规的成型工艺存在的一些多块的拼接,会造成它泄漏的风险。
在航天服的气体循环系统上,也有四十二所的研究成果。在这个面积1.2平方米的圆盘上,遍布了几百个孔洞,每个孔洞里又排布了一千个以上的小微孔。它的作用就是将密封的航天服内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净化循环为可吸入气体。
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高工周渝淞表示,正是这么多微孔和通孔的存在,对这个结构强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通过特殊的工艺研究采用特殊的工艺处理,实现了高强度和高吸收效率的完美配合,近三吨的重物压在它上面都不会坏。
即将在太空工作生活6个月时间里,航天员的生理健康也同样需要保障。在鄂央企中国航天三江集团,通过创新研制,为空间站研发出了“太空厨房”、“太空空调”和“太空医院”的等系列产品, 不仅让航天员在太空中能吃上香喷喷的一日三餐 ,还能监测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舱作业的生理信号,随时保障安全。
航天三江红峰公司太空产品主管工艺师田坤说,航天员在返回时航天服外侧有两个便携式的小盒子,这个就是他们生产的生理信号测试盒和心电记录装置,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对宇航员心电、呼吸、体温的监测,同时对数据进行保存,传送地面医护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
通过技术人员的创新和多次试验,心电记录装置已经只有烟盒大小,它可以让航天员们随着携带,跟着一起工作和生活。
航天三江红峰公司太空产品主管工艺师田坤告诉记者,心电记录装置能累积记录航天员的心电记录,心电指标存储达1000个小时,由于航天员在轨过程中处于自由活动状态,因此对于这两种产品的外形尺寸接插件的可靠度具有更高的要求。
除此之外,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上还有武汉海创电子自主研发的晶体频率元器件,这是飞船电子整机的“心脏”,可以让飞船在太空中保持准确的通讯、导航、测距和图像传输功能;荆州菲利华公司为飞船返回舱打造了耐热石英玻璃,保障舱体穿越“黑障区”时,可以顶住外壳2000摄氏度的高温考验……随着中国进入空间站时代,火箭发射和航天员出征太空的频次会持续增加,期待会有越来越多的“湖北造”,在人类遨游太空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徐嵬毅 通讯员 杨德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