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红安县高桥镇是陂安南苏维埃政府革命活动的中心,当时,一大批进步青年参加红军,战死他乡,红三十军团长王德清的家人至今还在寻找亲人的踪迹。
青山重叠叠,绿水响潺潺。红安县高桥镇余家边村是远近闻名的烈士村,也是李定灼少将故里。近日,记者慕名来到余家边村下屋咀,王德清烈士孙女王春红正仔细擦拭着“光荣烈属”牌匾。
“我的亲爷爷王德奎和他的胞弟王德位是一起去参军的,后来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杀,我的爷爷王德奎证件遗失了,所以他就返乡,后来一直没有王德位的消息,我的爸爸就过继得王德位,我的爸爸去世的时候,还念叨着他,一定要找到他。”王德清烈士孙女王春红介绍说。
王德清,原名王德位,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三十军88师268团团长。时光流转、战火纷飞,淹没了亲人的消息,侄子王绍金多方打听,一直没有亲人的下落,直到1983年,家里等来了一张《革命烈士证明》,王绍金才得知王德清已壮烈牺牲,但不知身葬何处。王绍金老人于2017年抱憾去世,时年84岁。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8年9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寻找革命烈士后人!湖北红安籍红军烈士王德清长眠85年,静待亲人》的信息映入王春红眼帘。王德清会不会就是自己爷爷王德位呢?
“根据资料梳理,葬在该烈士陵园的湖北籍红军烈士共有75位,其中有王德清烈士,生卒年月为1915-1933年,籍贯湖北红安高桥乡下屋咀,中共党员,曾任红三十军88师268团团长,1933年参加反六路围攻,于四川万源作战牺牲,这在村志中也有记载。”红安县高桥镇余家边村党支部委员熊红斌说。
1933年底,红四方面军为反对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到四川巴中沙溪镇王坪村。由于当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就地埋葬。
“我们余家边村登记在册烈士有42名,其中大部分牺牲在战场上,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与今日头条的一篇报道中,发现在寻找湖北红安籍烈士王德清的后代,村两委经过大量调查,翻阅族谱,认为王德清烈士与我村烈士王德位信息高度相似。”红安县高桥镇余家边村党支部委员占红家说。
缅怀先烈功绩,告慰先烈英灵,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我们将持续关注“寻找革命烈士后人”活动,与大家一起见证红安英烈荣归故里。
(红安县融媒体中心 严松 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