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17时14分将迎来夏至节气
这标志着炎热的盛夏来临
都说夏天的命是空调给的
那在没有电的古代
人们是如何避暑的呢?
衣:男人也穿吊带?!
古人在追求清凉上
真的做到了能穿多少穿多少
魏晋南北朝时
士大夫在炎热的夏天工作
穿的是吊带薄纱
(南北朝 《北齐校书图》局部)
唐汉时
仕女们穿着纱衣和抹胸装
端庄又不失清凉
到底有多清凉?
汉代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
将它折叠10层
还能透过它看清报纸上的字
此外古人还用竹子
制作成了轻薄的竹衣马甲
夏天穿隔汗透气
据说,穿上它就是“行走的空调”
整条街最凉的崽
(这件清朝竹衣马甲由细小竹管串编而成,重约1两)
食:夏天吃冰才是YYDS
中国古代的冷饮最早
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
早在商周时期
古人已经学会了冬季取冰夏季用
春秋战国时期
古人发明了冰鉴(hàn)
最先是陶制的
后来演进为青铜制品
它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放冰
内层用于冰镇果蔬酒水
出土于湖北曾侯乙墓的战国青铜冰鉴
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春秋末期,一些冰镇饮品出现了
比如米酒、“柘浆”、“瑶浆”
《楚辞·招魂》:“挫糟冻饮,酌清凉兮。”
描述的就是冰镇米酒的甘甜
但这个时候冰饮还是贵族的特权
直到唐朝
古人发现了硝石可以制作冰块
从此,民间的夏天便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最早的冰棍就是在这时候出现的
此外还有 “酥山”、“冰酪”、“酪饮”
“酥山”底下是一层冰
上面淋一层奶制品
好吃又好看
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经十分相似
宋代冷饮更加琳琅满目
北宋有了冷饮店
南宋临安街夜市的冷饮铺
甚至要卖到三更才打烊
热播剧《梦华录》里
盼儿将豆沙蜂蜜等浇在碎冰上做成的冷饮
是当时十分常见的解暑食品
元代蒙古王公贵族开始享用“奶冰”
在冰中加蜜糖、珍珠粉以及牛奶
做出冰酪
住:古时也有“空调房”
古时候虽然没有电
但有类似于“空调房”的存在
汉代有巧匠发明了巨大的七轮扇
据说一转起来满屋的人冻到打寒颤
皇帝还有清凉殿
以石头为床
用玉晶盘装冰块
仆人在冰块旁扇风
全方位降温
唐代,达官显贵们建有特殊的凉屋——自雨亭
顾名思义
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
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
形成雨帘
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
(自雨亭效果图)
凉不凉快不知道
但浪漫的氛围感是真拉满了
行:哪里凉快呆哪里
古人消暑还有一招:
哪里凉快呆哪里!
这真不是骂人
古代皇帝就是经常这么干的
比如汉武帝曾避暑甘泉宫
唐太宗也曾避暑九成宫
清帝夏天喜欢去的则是承德避暑山庄
位于湖北房县的神农峡·岩屋沟
历来是古代帝王隐居避暑的场所
历史上迁居房县的帝王有
尧之子丹朱、唐中宗李显、
后周恭帝柴宗训等十多位帝王
不单是帝王
很多文人雅士也会寻找避暑胜地
《望庐山瀑布》便是李白在庐山避暑时所写
武当山则被明朝文学家陈文烛盛赞
“到此真无暑,令人发朗呤”
竹衣马甲、世界上最早的冰箱、自雨亭……
看完古代这些神奇的避暑黑科技
是不是被古人的智慧折服了?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秦道冠 杨紫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