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春风第一枝
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1985年国务院通知取消粮食统购,实行粮食定购,1986年在粮食收购上执行六种价格,一是原统购价,每100斤二类籼稻中等价格为11.55元,用于品种兑换。二是超购价,在购价的基础上再加价50%,即100斤稻谷购价11.55元加价50%的5.78元,两者相加为17.33元,用于统购时期结算定购基础数。现转用于代购价。
三是“倒三七”的比价,70%按超购价,30%按统购价。即100斤稻谷,70斤超购价为12.13元,30斤统购价为3.46元,两者相加为15.59元。四是代购价,现在的代购价,就是在超购价的基础上再加价2.10元,即19.43元。
五是黄冈自定“七三”新的组合价,70%按比例价,30%按新的代购价。即100斤稻谷70斤比例价为10.91元,30斤新的代购价为5.83元,两者相加为16.74元。从1986年10月11日起执行。六是议价,议购价没有国定的价格,原则是随行就市。
1990年建立专项粮食储备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的大发展和粮改的不断推进,促进了黄冈粮食仓储建设的迅猛发展。在此期间,黄冈大力兴建、扩建、改建和维修了一大批粮食仓库,添置了各类仓储设施,黄冈粮食部门拥有粮食仓库3030栋,有效仓容9.75万公斤,比78年增加1.5倍。进人90年代后,黄冈先后建立了11个县级国家粮食储备库。
1993年取消统销制度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
根据省政府决定,黄冈地区压缩部分平价粮油销售,工种补差粮由补粮改为补钱。城镇居民基本定量价格不变,粮票继续通用。
英山县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实行放开经营后,针对粮食收购变定购为议购的新变换,干部职工及时为农民送上“定心丸”,采取措施解决 “卖粮难”,集并、腾出36栋仓库,容量可达到1271万公斤。夏粮收购时节,粮食系统600多名干部职工下乡到点开秤收粮,不限收、不拒收、不停收,并筹集410万元资金用于现金兑付。为了把农民手中粮食收起来,卖出去,县粮油总公司采取 “分购联销”办法,近去本省,远到深圳、贵阳,在全国15个省市开辟粮食销售市场,上半年组织外销粮食350万公斤。
同时,根据本地粮油品种特点,县粮食部门一改以往的同品种单一兑换,改同品种、异品种、多品种全方位兑换,全县开办了110多个粮油兑换点,他们把加工出的好粉好面运到深山,把山里的原粮拉回城来,兑入兑出,方便农民。为促进粮食的转化,这个县当年投资20多万元,更新改造厂设备,进行粮食深加工,开办了10个中型糕点厂,生产出的深受山乡群众喜爱的喜饼、月饼、点心等产品。走俏大别山区,既方便群众生活,又提高了企业效益。
1998年实行“敞开收购、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3项政策
和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1998年推行“四分开一完善”粮改措施,重点是贯彻执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敞开收购,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推进粮食部门政企分开、主附分离、减员分流的改革,黄冈市粮食流通体制已由高度计划的流通体制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粮食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004年至2012年全面放开粮食
购销市场实行“四补贴一支持”的
粮食支持保护政策
黄冈各县市粮油购销开始全面放开,按照市场规则,实行粮油商品化、经销市场化。新的粮油购销机制的形成,使得粮食购销活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粮食市场放开后,打破了粮食独家垄断格局,出现了国营粮食、集体供销、乡镇企业、加工业、个体运销户一起上的局面。
粮食购销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一是就地收购就地销售这种方式较多,主要是基层粮站和个体户;二是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主要是建有加工厂的粮管所、粮油公司和乡村企业;三是产销直接挂钩,定向批量成交,蕲春县粮食加工厂同黄石市厂矿企业长期挂勾,用10万元周转金购销160万公斤,一个月资金周转6次,形成收购——加工——销售——再收购的良性循环;四是外设“窗口”深购远销,蕲春县粮食局在县外的黄石、武汉、鄂州、深圳、厦门等地设有公司。
来 源:黄冈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