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粮食的光辉历程

2022-08-28 17:2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黄冈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最后一个儿子送给人民军队当战士,最后一尺布送给人民军队做军衣,最后一把米送给人民军队作军粮”实际行动支援革命,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巩固扩大、为抗日战争胜利、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无私奉献。在这里,建立全省第一个农民运动组织,颁布第一个粮食收集储藏条例,走出中央苏区第一任粮食部长陈潭秋,“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革命歌谣至今传诵。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革命的火种就播撒在黄冈大地。1921年11月,陈潭秋在家乡黄冈建立了大别山区最早的党小组、全国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中共陈策楼、八斗湾党小组。1924年至1927年,黄冈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农协组织会员达到76.5万人。1927年11月,黄麻起义胜利,揭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为解决根据地粮食供应严重困难,党领导黄冈人民不怕牺牲、克服万难,采取开展土地革命、发动群众筹集粮食、打土豪没收粮食、建立统一战线获取粮食等多种方式解决粮食短缺问题。1930年春,全面开展土地革命,分配土地给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农民有了生产资料的保障,生产积极性高涨,积极开展粮食生产,踊跃支援革命。1931年5月,鄂豫皖中央分局发布通告开展粮食运动周,鼓励群众种瓜菜、杂粮,弥补主粮不足。1931年8月,鄂豫皖苏维埃政府颁行《粮食收集储藏暂行条例》,集余粮统一管理,保障红军战时供需。1934年,陈潭秋担任中央苏区第一任粮食部长,坚持走群众路线,分类指导征粮工作,日夜不休,出色完成征粮任务,为保障苏区粮食安全作出卓越贡献。1942年,鄂豫边区颁布《鄂豫边区施政纲领》,进一步明确减租减息规定。1943年11月,鄂豫边区党政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开荒种地,实现自给自足,广大群众积极缴纳公粮,保障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和新四军五师部队的正常运转。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春耕救灾、生产自救等工作,缓解了军民粮食供需的重大矛盾,有力保障军需民食,集中物力支援解放战争。1949年5月,黄冈全境解放,粮食斗争的历史翻开崭新的篇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黄冈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积极性,战天斗地,兴修水利,改进技术,抗灾救灾,投身粮食生产,彻底改写了旧社会饥寒交迫的苦难历史,广大群众多生产粮食为国家作贡献,涌现出一批全国先进典型。黄冈粮食产量螺旋式上升,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93.38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237.28万吨,单产由1949年的141公斤增加到1978年的249公斤,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12月,黄冈地委发布《黄冈区土地债务关系调查及具体处理意见》,根据《湖北省减租减息实施细则》,陆续开展减租减息运动。1950年秋,黄冈专区分期分批开展土地改革,使全区约19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180万亩土地,实现了“土地回老家”“耕者有其田”。1953年11月,黄冈地区开展粮食统购工作,出色完成2.87亿斤粮食收购任务。1955年8月,黄冈地区加快农业合作化,大力推进改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改进耕作技术等“五改”。1956年,试种双季稻获得初步成功。1957年3月,红安县干部种试验田作法,得到毛主席肯定,并写入《工作方法60条》,在全国推广。1958年10月,黄冈第一个人民公社——浠水县十月公社诞生,掀起了互助合作运动的高潮。从1957年冬季开始,黄冈地委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农业抗灾能力明显提高,为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创造了条件。1962年,黄冈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达到37.2亿斤。1964年,黄冈各地广泛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英山县红花公社岩河岭大队成为闻名全国的农业先进典型。1975年,黄冈、浠水两县早稻一季超纲要,实现水稻生产历史性跨越。黄冈粮食总产、单产不断提高,不仅保证了黄冈人民的粮食需求,而且积极向国家调粮、售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黄冈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改革农业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粮食生产力,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功实现了从粮食统购统销到全面放开收购与经营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人民群众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12年,黄冈粮食总产达到312.49万吨,比1978年增长24.1%。

1979年,黄冈地区开始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经过全面恢复定额管理、普及推广联产计酬责任制、发展以大包干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阶段,到1982年底,全区基本实现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极大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有知识、有技术、有专长的粮食生产大户。1985年,国家实行粮食价格“双轨制”,黄冈地区在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了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注意发展经济作物。1993年,国家取消统销制度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黄冈地区积极稳步地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进一步向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向迈进。但由于一些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滞后,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造成一段时间农民“卖粮难”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998年,国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三项政策”,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当年,黄冈市投放收购资金67121万元,兑现率100%,基本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2002年6月,黄冈市正式启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年底全市农民负担总减幅为55%。从2004年开始,黄冈市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到2011年,全市惠农政策资金达到7.69亿元,其中粮食直补6694.4万元,良种补贴1.21亿元。通过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民负担过重状况,有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冈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新粮食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逐步推进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较好调动农民产粮和政府抓粮的积极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科研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出现4个全国产粮大县、6个全省产粮大县,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50亿斤以上。

2014年,国家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黄冈市启动确权试点工作,2015年全面推开,2017年通过省级验收,确权实测面积达到753.2万亩,比二轮延包面积增加288.7万亩,重新签订承包合同和颁发经营权证137.8万份,到2019年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171.6万亩。2017年,黄冈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在做实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粮食产业集聚和园区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2020年底,脱贫攻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10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黄冈市开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动,建立重点农业产业链链长制运行机制,推进优质水稻等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实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中国好粮油”行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346万亩,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探索出“稻渔立体种养”“稻菌轮作”等多种模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出鄂早18、广两优15、金优38等一批产量高、米质优的“金种子”,推广面积5000万余亩,创产值40多亿元。积极引导各地发展多种粮食零售方式,完善城乡“放心粮油”供应网络,粮食电子商务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态势良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