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遍及北半球的极端高温冲击人类社会,北美、欧洲、中东、南亚和东亚,许多国家都经历了未曾经历、未曾预见的极端高温,中国也是其中之一。
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了一个多月的高温预警,而且从8月12日开始连续12天发布最高级别的红色高温预警。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温开始减弱,从8月24日开始全国高温预警降为橙色,但我们不能让这场极端高温就这样简单过去,应对高温的努力、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的行动,必须从当下开始,让2022年成为化解未来高温风险的元年。
今年高温的三个“没想到”
今年的高温,有三个方面让我们没有想到。只有深刻反思这些“没想到”,未来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高温。
这次高温的极端性,我们没有想到。今年高温的超高极值、超长持续时间、超大覆盖范围是没有被预测到的。8月18日,重庆北碚气象站监测到气温升至45℃,创下本轮全国高温天气最高气温的纪录,这也是中国自有可靠气象记录以来,首次在新疆之外出现45℃高温。而且,在川渝地区出现长时间高温超过43℃甚至44℃,而夜晚的低温也高达34℃,都是过去人们无法想象的。
今年高温持续时间之久是破纪录的。正常情况下,“三伏”一般是30天,今年“三伏”却是特殊的40天。而从6月中旬开始,到八月末方才结束的这场高温持续了70多天。另外,今年高温的影响范围覆盖东中西部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全国受高温影响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超过9亿,这也是让人惊讶的。国家气候中心评估认为,此次高温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对于高温导致的严重灾害,我们没有想到。过去我国很多地方也出现过高温,但因为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因素,其影响并没引起足够重视。很多人认为,高温来了,少到外面活动,在房间里开着空调就可以了,危害无非是中暑等等。但今年的高温让人们看到,不但高温自身就是致命的灾害,而且高温还会造成干旱、山火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高温下经济社会系统的脆弱性,也让我们没有想到。高温带来的水资源短缺,造成一些地方特别是高海拔地区人与牲畜饮水困难;高温导致电力负荷不能满足需求,城市用电紧张;高温还造成养殖业如禽类、鱼类死亡,一些地方粮食生产减产甚至绝收……这些经济社会系统在高温面前的脆弱性,也是极端高温出现前难以预料的。
必须对高温影响加深认识
因此,高温热浪虽然过去,但我们绝不能松口气。必须看到,人类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是不足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适应差距报告:风暴前夕》指出,尽管气候适应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数量不断增加,但实际的融资和实施进展仍然远远没有达到所需的水平。由于目前气候适应的执行速度跟不上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人类社会需要积极行动。而今年全球大范围的高温热浪,更是警示人们在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中,特别要加快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的步伐。
对于极端高温的影响,人们必须高度重视。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所说:“即使我们当下关闭了所有温室气体排放的开关,阻断所有碳排放,但气候变化的影响却还会在未来几十年中伴随着我们。”更何况,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30至40年并不能完全停止,全球温度升高还将继续。换言之,今年所经历的极端高温或许还会更加频繁地到来。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到2030年前后,地表平均气温的升幅将达到1.5或1.6℃——比几年前的预测提早了10年。按照当前世界各国的减排政策,本世纪末全球升温将达到3.2℃。此外,自然杂志旗下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最新发表的一篇气候变化研究论文指出,在未来几十年里,被官方认为是“危险高温”的天气可能会随着气候变化恶化,袭击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频率至少增加3倍。有鉴于此,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在努力实现碳中和的同时,重视气候变化适应,开展高温适应型社会建设行动。
做好高温适应型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是对高温影响加深认识。要让今年高温成为生动的教材,对今年高温的发展情况、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对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入地回顾、研究和总结。把这些总结成果,利用多种途径,向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传播,让人们不能轻视高温带来的灾害性影响。全社会都要提高警惕,为明年、后年,乃至十年、三十年后的各类高温风险,积极做好应对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今年的高温能让我们为以后可能的高温热浪,在思想上、在研究和评估上、在应对方案和资源部署上、在高温治理的全社会多方合作上,大力行动部署,那么今年所遭受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也将能更有韧性地应对未来高温风险的挑战。
来源:红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