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粮食日,我们一起来认识黄冈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正高级农艺师周强,37年来,这位田间地头的“农民”专家,将寸寸光阴流转,铸就出黄冈农业“芯片”,用良种良法,托起鄂东粮仓的明天。
选育一个好的品种,要从几百个、上千个原始材料选配杂交组合,经12代到16代以上,往往费时数年。
一年四季,周强必须跟随水稻的生长周期,往返于黄冈和海南之间。七八月份海南试验田里的水温高达50多度,他必须全神贯注地把住穗头,剪颖、去雄、套袋、授粉、封口、记录、建档。每次工作结束,整个人就像刚从水里出来。
2000年,他用9668与优质常规稻扬稻6号杂交,至2005年大多数株系农艺性状基本稳定,开始测配两系不育系。
2010年,在株系鉴定中组合表现产量高、米质优的广两优15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2013年,又一颗经系谱法多年多代选择的红色稃尖株脱颖而出,并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广两优16。
广两优15和广两优16两个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实现了水稻品种优质与高产的协调统一。去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黄冈市农业科学院作为参与单位、周强参与完成的“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生产需要什么,周强就研究什么。37年来,他开创了黄冈三系不育系审定的先河,近10年,共育成水稻新品种23个,累计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增产粮食15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30多亿元。
(黄冈广播电视台 记者 吴佑喜 吴涵)
编辑:胡玉璇 王佳琦